• 1.33 MB
  • 2022-05-05 18:46:39 发布

(特别提醒:不要个人简历和致谢部分,打印时删除所有红

  • 7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4.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9940600175。
(特别提醒:不要个人简历和致谢部分,打印时删除所有红色字体的提示信息)尹荣梁硕士学位论文本人同意其论文进入预审环节导师签名:日期: 预审意见表(所内评阅教师填写)论文编号:(按照我给的编码自己写上,如745A)预审内容综合评分选题新颖性论文规范性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资料准备充分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创新论文框架和结构完整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备注:此处只需给出一个综合评分,实行百分制。综合预审意见请预审专家对该论文可否通过论文预审出具意见,并在相应选项下面打√)未通过预审修改后可通过预审通过论文预审具体修改意见:年月日 (第一次老师的预审意见表,其中要求论文的编号同前页的编码,即必须保证同一个老师第二次预审时候可以看到第一次自己给出的评审意见) (详细的修改说明,主要是针对老师的预审意见做了哪些具体修改。) 论文题目: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一个实证研究摘要 摘要摘要自1987年中共中央在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来,有关规模经营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开始面临如政策激励效应减弱、耕地资源约束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新挑战。稳定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又是短时内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追求的政策目标,到底是放在稳定粮食生产上,还是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显然,这个问题关系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方向,又是一个迄今还含混不清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背景和现状;接着运用归纳、述评等方式,对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有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梳理;第二部分则对农业经营的规模、度量尺度和适度规模进行了界定和说明,并对“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清楚的界定和厘清,以消除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误区;第三部分则基于一个随机抽样的来自中国5省100个村庄1049个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合适的农户模型,分别从投入产出角度和生产成本角度全面考察了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三个主要粮食品种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性;第四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实证结论、讨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评价目标;并对中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文件进行了回顾,指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五部分则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几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及其下一步的研究展望。实证研究表明,在考虑土地细碎化的影响后,玉米、中晚籼稻生产规模报酬不变,春小麦、冬小麦和早籼稻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粳稻则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即当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增加一倍时,产出的增加小于一倍。小麦、水稻和玉米三种粮食作物总的规模报酬系数为1.049,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粮食生产中几乎不存在显著的规模收益递增。增加农户的农地经营规模并不能够带来更多的增产。因此,单纯从提高粮食产量角度考虑推进大规模农地经营的政策是不足取的。粮食生产扩大规模经营并不具备能自我运转的机制。同时发现,除粳稻外,土地经营规模对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扩大经营规模能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摘要其实这也证实理论分析中所指出的:即使生产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规模经济也可能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是规模经济一个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具体而言,每增加一亩地的经营面积所带来成本降低效应则在2%~10%之间不等。其实,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与经济效益提高实质上是一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土地稀缺促使农民追求土地收益的最大化,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是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的内生动力,政府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之一——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户自发扩大规模的目的出现了交集。农地经营规模对活劳动、流动资本和机械类资本投入品这三类消耗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除粳稻外,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都能显著带来单位产品劳动成本的降低。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一定程度不可分性的特征,使得土地规模的扩大一般能降低单位产品机械和畜力支出的成本。除春小麦和中晚籼稻的土地规模对单位产品化肥支出成本影响不显著外,其余作物都有显著的负影响。农业的经营规模主要取决于农村劳动力从耕地上转移出来的程度。由于特殊的人—地对应关系,赋予了农地发展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双重职能。目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缓慢,加之现有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能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得到有效化解。并且已有的有关规模经营的研究证明,要使得规模化的土地能保持稳产高产,需要较大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也正说明了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从1987年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文件开始,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再次重申,期间跨度23年,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长期、渐进的问题。根据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描述法、计量经济分析法等三类方法。本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传统模式,引入规模经济效益这一新概念,分析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的联系和区别,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以其对农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讨论建立理论基础。(2)在研究方法上也做了些突破,不仅构建更精确的计量模型来测算规模报酬系数,而且从平均生产成本角度检验了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性。关键词: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济规模报酬 AbstractAbstractSince1987,theCPCCentralCommitteedocumentNo.5forthefirsttimeanexplicitproposaltotakevariousformstotheimplementationofanappropriatescale,therelatedlarge-scalemanagement"sissueshavebecomeoneofthehottesttopics,whichconcernedbytheacademicandgovernmentdepartments.NewChina"sagriculturaldevelopmentandfoodproductionbeganfacingaseriesofchallenges.Stabilizingagriculturaldevelopment,strengthingfoodsecurity,increasingpeasantincomeisaburningproblemthatshouldbesolvedquickly.Atpresent,thepursuitingofappropriatescaleofagriculturallandpolicyobjectiveisonstabilizinggrainproductionoronreducingtheaveragecostoffoodproductionintheend.Clearly,Thisquestionhasabearingondevelopmentdirectionofappropriatescalemanagementofagriculture,itisalsoaconfusingquestionsofar.Chapterone,whichisthepartofIntroduction,explainstheimportanceoftheimplementationofoptimum-scalefarmmanagementareintroduced;thenacomprehensivereviewontheagriculturalscaleoftheproblemwiththeoreticalandempiricalliteraturebothathomeandabroadinrecentdecades,isconducted.Afterreviewingtheseliterature,afewresearchconcludingcommentshavebeendoneforthenextresearchsteps;Chaptertwo,theconceptsofscaleofagriculturaloperations,measurementscaleandmoderatescalehavebeendefinedandanalyzed,determiningthescopeofthestudyandeliminatingoferrorswhichexistinginrecentresearch;Chapterthird,whichisbasedonarandomsamplingfrom100villagesin5provincesinChina,1049fieldsurveydataofruralhouseholds,byconstructingasuitableruralhousehold’smodel,respectively,frominput-outputpointofviewandacomprehensivestudyoftheproductioncostsofcorn,wheatandriceproductionofstaplefoodssuchastheexistenceofeconomiesofscale;thefourthsectiondescribestheempiricalfindingsofthisstudyandthepolicydocumentsofdevelopingappropriatescalemanagementoftheCentralarereviewed;Chapterfive,basedontheconclusions,somepolicyrecommendationswhichdevelopingappropriatescale Abstractmanagementofagricultureandfutureprospectareputforward.Empiricalstudieshaveshownthattakingintoaccounttheeffectoflandfragmentation,cornandlateindicariceareconstantreturnstoscale,springwheat,winterwheatandearlyriceareincreasingreturnstoscale,whiletherice,thenthereexistsdecreasingreturnstoscale,thatis,whentheland,capital,labor,etc.factorsofproductionaredoubled,theincreaseinoutputislessthandouble.Butgenerallyspeaking,China"sgrainproductionisalmostnosignificanteconomiesofscale.Theimplementationofenlargementfarmscalemaynotleadtomoreoutput.So,thelarge-scalelandmanagementpolicy,whichconsideredjustfrompromotinggrainoutputangle,isundesirable.Alsofoundthat,inadditiontoJaponicarice,thelandscalemanagementhadasignificantnegativeimpactonthetotalcostofproduction;thattheexpansionoflandscalecancutdownthecostofproduction.Infact,thisalsoconfirmsthetheoreticalanalysishadpointedout:Eveniftheproductionisinthestageofconstantreturnstoscale,economiesofscalemayexist.Increasingreturnstoscaleisasufficientbutnotnecessaryconditionforeconomiesofscale.Specifically,everyincreaseacreoflandbroughtaboutbytheofcostreductioneffectsbetween2%and10%.Infact,duetotheexistenceofeconomiesofscaleintheotherconditionsunchanged,costreductionisessentiallyconsistentwitheconomicefficiency.Sofromthisperspective,theexpansionofthescaleofagriculturaloperationisconducivetothepromotionoffarmerincome.Scarcityofland,encouragefarmerstopursuethemaximizationoflandproductivity,thescaleofeconomicbenefitsforfarmerstoexpandtheoperationscaleofinternalpower,theGovernmentintroducedatargetofappropriatescale-FarmersIncomeandhouseholdsizetoexpandthepurposeofthespontaneousemergenceoftheintersection.Thescaleoflandmanagement,livinglabor,capitalandmachinerycapitalinputofthethreecategoriesofconsumptionarevaried.Inadditiontorice,thelandmanagementscaleexpansioncouldbringasignificantreductioninlaborcostsperunitofproduct.Astheinvestmentinfixedassetswithacertaindegreeofinseparabilityofthefeatures,makesthelandtoenlargethesizeofproductscanreducetheunitcostofmechanicalandanimalpowerexpenditure.Inadditionto Abstractspringandlateindicaricelandinthescaleofexpenditureontheunitcostoffertilizerhadnosignificanteffect,othercropshaveasignificantnegativeimpact.Abletoexpandthescaleofoperationtobringunitproductioncosts,Asaresult,increasingfarmersincomeandcompetitivenessofagriculturalproducts.Scaleagriculturedependsonthetransferofrurallaborfromthelandoutoflevel.Currenthouseholdregistrationsystem,thesocialsecuritysystemreformlagsbehind,slowmarketgrowth,landtransfers,combinedwiththeexisting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levelcannotprovideadequatenon-farmemploymentopportunitiesforalargenumberofruralsurpluslabor.Chinahasalargefewcontradictionsinafairlylongperiodoftimewillnotbeeffectivelyresolved.Andexistingstudiesshowthescaleofoperation,tomakelarge-scalelandcanmaintainhighandstableyield,requiresalargeinvestmentininfrastructure.Thisalsoillustratesthescaleofagriculturalmoderatedifficultyofthetaskandlong-term.TheCentralCommitteehadpublishedaclearneedtodevelopappropriatescalemanagementforthefirsttimein1987,until2010,theCentralDocumentNO.1ontheappropriatescaleproblemreiterated,duringspanof23years,fromtheothersidealsoshowsthedevelopmentofappropriatescalemanagementisalong-term,progressiveissues.Basedonthemaincontentsofthisstudy,Methodsofliteraturereview,statisticaldescriptionandeconometricanalysiswereemployed.Themaincharacteristicsofthisarticleareasfollowing:(1)thetraditionalresearchpatternofmanagementofagriculturalscaleisbrokenthrough,theintroductionofthenewconceptofeconomiesofscale,thelinkagesanddifferencesofeconomiesofscaleandreturnstoscalewhichmisunderstandingareanalysed.Inordertoestablishthetheoreticalbasisforthediscussionofappropriatescalemanagementofagriculturalland.(2)theresearchmethodalsomadesomebreakthroughs,notonlytobuildamoreaccuratemeasurementmodeltomeasurereturnstoscalecoefficient,andaverageproductioncostsfromtheperspectiveoftestingtheexistenceofeconomiesofscaleinagriculturalproduction.KeyWords:AppropriateScaleManagement;EconomiesofScale;ReturnstoScale 目录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现状1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3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5一、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与我国国情问题研究6二、对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的论述7三、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率问题研究9四、关于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问题研究10五、关于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及评价标准研究12六、关于农地规模经营的适度问题研究13七、几点总结性的评论15第四节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15一、研究目标16二、研究内容16第五节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8一、论文可能的创新18二、论文不足之处19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22第一节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22一、规模经济22二、规模报酬(收益)24三、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5四、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误区28第二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9 目录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32第一节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和指标的设定32一、经营面积、土地细碎化与粮食产量:农户投入产出模型33二、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与单位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模型35第二节数据来源、处理和描述统计36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36二、数据的调整和处理38三、数据的统计描述39第三节实证研究结果42一、农户投入产出模型42二、生产成本模型46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49第一节主要结论49第二节适度规模经营评价目标讨论50第三节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50第四节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52第五章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及展望57第一节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57第二节下一步的研究展望59参考文献60附录A65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现状“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杜润生,2002杜润生,2002:《资源禀赋人多地少矛盾规定了中国农地制度》,《财经》第19期。,2005杜润生,2005:《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页。)。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出了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制度绩效。大量的实证研究(Fan,1991Fan,Shenggen.1991,“EffectsofTechnologicalChangeandInstitutionalReformonProductionGrowt-hinChineseAgriculture”,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Vol.73,No.2,PP266-275.;Lin,1992Lin,JustinYifu,1992,“RuralReformsandAgriculturalGrowthinChina”,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82,No.1,PP34-51.;HuangandRozelle,1996HuangJ.andRozelle,S.,1996,“TechnologicalChange:RediscoveringtheEngineofProductivityGrowthinChina’sRuralEconomy”,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Vol.49,No.2,PP337-369.)表明,正是由于农户享有生产剩余的制度安排刺激了农业生产并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随着这一制度安排改革效应的逐渐释放,其不足之处,如土地细碎化经营、难以与市场接轨、比较效益低下等问题渐露端倪。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中,绝大多数地区都采取了“农地普占”的做法(即按人或按劳均分土地在实行“均田承包”的地区,其做法是将土地根据质量、离家远近、灌溉条件,按人口或劳动力平均分配到户。而在实行“两田制”的地区,基本做法是将承包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口粮田,提供村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只负担农业税,其他收入归农户,这部分土地按人口均分;另一部分为责任田,实现土地的收益功能,除农业税外还要承担集体提留或租金并完成定购任务,这部分土地采取按人承包、按劳承包和招标承包三种方式。),公平优先于效率,从而形成了分散、均田的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韩俊,1998:《土地政策: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调研世界》第5期。(韩俊,1998)。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于2008年完成的对吉林、陕西、山东和浙江四省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知,2008年四省农户家庭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12.071亩(0.805hm2),户均有土地块数4.418块,平均每块大小为2.732亩,其中浙江省由于人地比例较高,农户家庭平均土地经营规模3.172亩,户均有土地块数3.743块,平均每块面积仅为0.847亩(具体见下表1.1)。68 第一章绪论表1.12008年四省调查农户耕地分布情况省份耕地情况测量单位平均值均方差最小值最大值山东省家庭经营耕地规模亩5.603.0170.618.0地块数量块4.012.068112平均地块大小亩1.400.9890.2458.0陕西省家庭经营耕地规模亩10.956.4202.038.0地块数量块4.332.174112平均地块大小亩2.531.3860.8837.0吉林省家庭经营耕地规模亩30.3925.3300.3141.5地块数量块5.493.221119平均地块大小亩5.744.0880.328.3浙江省家庭经营耕地规模亩3.173.8420.437地块数量块3.744.680145平均地块大小亩0.851.0990.0589.2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整理所得。68第一章绪论过去很多的研究都表明,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土地细碎化所谓土地细碎化,就是农户不得不经营分布在家居周围的、相互不连接的,但在一定合理距离之内的一块以上的土地(许庆,2008)。存在负面影响。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Chenetal.,1997Chen,F.,Davis,J.andWang,L.,1997,“CurrentIssuesinChina’sLandReforms”,WorkingPaperNo.1/97.BelfastCentreforRuralStudies,TheQueensUniversityofBelfast.;WanandCheng,2001Wan,G.H.andCheng,E.,2001,EffectsofLandFragmentationandReturnstoScaleintheChineseFarmingSector”,AppliedEconomics,33,PP183-194.;苏旭霞、王秀清,2002苏旭霞、王秀清,2002:农用地细碎化与农户粮食生产——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中国目前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30%~50%(樊纲,2002),耕地密集型为主的大部分农产品(除水稻外)生产成本较高,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种植业规模小、劳动力投入成本大(黄季焜、马恒运,2000)造成的。(黄季焜、马恒运,2000黄季焜、马恒运,2000:《差在经营规模上——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国际比较》,《国际贸易》第4期。;樊纲,2002樊纲:《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1月14日。;Tanetal.,2008Tan,S.,Heerink,N.,Kruseman,G.andQu,F.,2008,DoFragmentedLandholdin-gsHaveHigherProductionCosts?EvidenceFromRiceFarmersinNortheasternJiangxiProvince,P.R.China”,ChinaEconomicReview,Vol.19,Issue.3,PP347-358.),浪费了农地有效面积(Zhang68 第一章绪论etal.,1997Zhang,L.,Huang,J.andRozelle.S.,1997.“LandPolicyandLandUseinChina”,AgriculturalPolic-esinChina,byOECD.Paris:OECDPublications.),降低了农产品的产出水平(FleisherandLiu,1992Fleisher,B.M.andLiu.Y.,1992,“EconomiesofScale,PlotSize,HumanCapital,andProductivityinChineseAgriculture”,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Vol.32,No.3,PP112-23.;万广华、程恩江,1996万广华、程恩江,1996:《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Nguyenetal.,1996Nguyen,T.,Cheng,E.andFindlay,C.,1996,“LandFragmentationandFarmProductivityinChinainthe1990s”,ChinaEconomicReview,Vol.7,Issue.2,PP169-180.),阻碍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NiroulaandThapa,2005Niroula,G.S.andThapa,G.B.,2005,“ImpactsandCausesofLandFragmentation,andLessonsLe-arnedfromLandConsolidationinSouthAsia”,LandUsePolicy,Vol.22,PP358–372.)和机械化的推广(ZhangandLi,2006Zhang,H.,Li,X.andShao,X.,2006,“ImpactsofChina’sRuralLandPolicyandAdministrationonRuralEconomyandGrainProduction”,ReviewofPolicyResearch,Vol.23,No.2,PP607-624.);同时也被认为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CarterandEstrin,2001Carter,C.A.andEstrinA.J.,2001,“MarketReformsversusStructuralReformsinRuralChina”,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Vol.29,PP527–541.;苏旭霞、王秀清,2002)。因此,目前的农地经营从整体上看是过分细碎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杜润生,2008)。现在学术界对于我国集体所有的农地制度批评众多,认为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割本来就有不稳定因素,加之此前国家只规定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期为15年(后来延长为30年),而事实上又因各种原因使土地经营权处于变动中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1991:《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北京:改革出版社。(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1991,第321页)。“大调整、小调整”发生不断。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8年组织的一次对除北京、上海、西藏之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39村有关农民土地使用权问卷调查表明,1997年第二轮承包以来,54.6%的农户曾被调整过土地,其中,41.4%的农户只是小调整,13.3%的农户有较大调整。频繁的土地调整而产生的残缺产权影响了农民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农民普遍的短期化经济行为,使得土地质量下降,从而损害了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何凌云、黄季焜,2001何凌云、黄季焜,2001:《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与肥料使用——广东省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5期。;Jacobyetal.,2002Jacoby,H.G.,Li,G.andRozelle,S.,2002.“HazardsofExpropriation:TenureInsecurityandInvest-mentinRuralChina”,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92,No.5,PP1420-1447.)。68 第一章绪论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和官员将1984年以后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的原因归结于土地均分所带来的土地利用零碎化,Carter和Zhong(1988)的一项研究也证实土地细碎化是造成80年代中国农业产出增长减缓的原因之一Carter,C.andZhong,F.,1988,China’sGrainProductionandTrade,Boulder:WestviewPress,London.。土地细碎化和经营的短期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农业的规模经营问题受到重视(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1991,第321页)。与此同时,家庭承包责任制相联系的土地产权制度受到越发激烈的批驳(陈爱娟、方浩,2004陈爱娟、方浩,200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及其内在缺陷的经济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石宏伟、马新丽,2006石宏伟、马新丽,2006:《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调研世界》第5期。),这些批评并非无的放矢,颇具参考价值。而与此重新集体化的呼声又在扩大经营规模以获取规模报酬的幌子下出现林毅夫,1992:《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第1版。(林毅夫,1992,第82页)。以至于有些人提出: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小农结构是否构成了农业增长的障碍张红宇,1994:《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版。(张红宇,1994,第33页)。虽然有研究表明我国现在土地细碎化的存在对农户收入正面的影响作用大于其负面的影响(许庆等,2007许庆、田士超,等,2007:《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6期。,2008许庆、田士超,等,2008:《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第2期。),但关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争论一直存在。换言之,扩大农地经营规模能否成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时至今日,有关规模经营的讨论仍未停止。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过去几十年,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中国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温饱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尚待解决的背景下,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开始面临一系列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新问题、新情况。68 第一章绪论在生产上,80年代后期以来在粮食和农业生产经历高速增长后,发展速度开始减缓:一方面过去对我国的粮食和农业发展起过重大促进作用的诸多动力(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农产品价格政策,开垦扩耕等)和政策效应已开始逐渐减弱以至消失。首先,农业资源约束增强。从耕地数量上看,50年代至80年代初依靠开垦等措施来扩大耕地面积并提高农产品产量已成为历史。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意味着90年代以来的耕地刚性下降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近1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25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l.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韩俊:《农村改革面临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05月06日。(韩俊,2009),其有效规模又因土地细分而进一步变小。其次,从生产组织上看,虽然过去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在农业增长中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所释放的激励效应对农业生产增长的影响已发挥殆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中心2003年开展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参加各种生产组织或专业协会仅占全国农民总数的2.9%,而且有近一半的这些农民生产组织或专业协会名存实亡。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第三,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上看,我国农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近年来取消了农业税,并给予农民各种形式补贴支持,从表面上来看现在农民的负担轻了,但是随着非农行业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机会成本将不断上升。同时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农业的比较利益仍呈明显下降趋势。1996—2007年期间,从平均净收益变化的情况看,除棉花和油料作物外,其他农产品的净收益均有所下降。有些农产品甚至出现了亏本韩俊等,2008:《破解三农难题——3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韩俊等,2008,第97页)。尤其是粮食生产远低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外出打工的收益,并最终造成沿海发达地区大批粮田撂荒据中改院2008年完成的对29省700农户问卷调查显示,致使农户抛荒的主要原因是种地收益低(41.4%)、基础设施差(39.5%)、种地成本高(38.9%)、家里缺少劳动力(34%)。、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滑坡的严峻局面。过去国家可以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来保护国内粮食和农业生产,未来通过农产品价格政策来促进农业生产增长的政策操作空间将越来越小,因为它同国家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及同中国入世所做的承诺相悖。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粮食和农业生产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而要使粮食价格不出问题,就有必要改进土地政策,以逐渐扩大粮食生产专业农户的规模D.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等编译,2004:《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约翰逊,2004,第128页)。68 第一章绪论第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中低产田占2/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6%(韩俊,2009),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平均只有45%,农业装备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张红宇、孙立刚、张海阳、等,2009:《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农业经济问题》第2期。(张红宇等,2009)。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仅为49%,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90%的水平。虽然我国每年大约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其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其实多数已转化的技术的普及率也仅为30%左右,也即已转化的成果中,又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远不及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韩俊,2009)。针对新时期农业发展、粮食生产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研究如何在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致力于克服现阶段农地小规模经营的弊端通过允许和支持土地合并以及农场的联合生产,中国台湾省克服了许多农场规模小而带来的负面影响(D.盖尔•约翰逊,2004,第193页)。台湾省在土地改革中的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进行农地使用和经营制度的创新,积极稳妥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此来推动农业生产绩效的提高D.盖尔•约翰逊教授(2004)就曾指出“在今后30年内,影响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因素是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这是实现“中国农业发展第二个飞跃”(并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稳定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又是短时内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自1987年中共中央在5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来,中央连续在若干重要文件和多个《决定》中提到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充分说明了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的重要性和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追求的政策目标是什么?到底是放在粮食产量的提高上还是降低粮食生产的平均成本,抑或是农民收入的增长上?显然,这个问题关系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方向,又是一个迄今还含混不清的问题。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许庆、尹荣梁,2010:《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第24卷第4期。68 第一章绪论一、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与我国国情问题研究有关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早已有之,成果层出不穷。1987年,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始在苏南无锡、吴县、常熟三县市、山东平度市、北京顺义县、广东南海市、浙江温州市等地区进行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验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1994:《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阶段性试验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经济》第12期。(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1994)。各试验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制定了内容不同的试验方案,如山东平度市采取了“两田制”模式魏景瑞、邹书良,1992:《平度市“两田制”改革试验及其初步效应》,《中国农村经济》第7期。;苏南地区蒋中一,1994:《苏南农业现代化初期的土地制度试验——苏锡试验区的经验》,《农业现代化研究》第15卷第6期。和北京顺义县郑新立、刘希光,等,1988:《顺义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宏观经济研究》第3期。则采用村办(集体)农场模式;广东南海则采用股份合作的规模经营模式阎辉,1997:《农民股权生不增死不减——广东南海试验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新探索》,《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第7期。;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因而早期的研究(王其南等,1989王其南、范远谋,等,1989:《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北京市顺义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调查》,《农业技术经济》第2期。;黄爱军,1996黄爱军,1996:《苏南土地规模经营速度减慢的原因与对策》,《中国农村经济》第11期。)集中于各试验区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过程、规模经营的成效、经营形式、具备条件等方面的解析。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学者也有对个别地区开展规模经营情况进行研究介绍。王昭耀(1996)介绍了安徽省土地二轮承包后对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些探索54王昭耀,1996:《关于传统农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探讨》,《中国软科学》第5期。;艾云航(1994)、郑可锋(1996)则分别对浙江省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55艾云航,1994:《实现农业集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浙江乐清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郑可锋,1996:《浙江省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完善与发展探讨》,《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解安(2002)则对福建、广东和浙江等省份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承包制所面临的困惑、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的萌芽、制约因素和相应对策作了客观的分析和探讨解安,2002:《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68 第一章绪论从各试验区及其它一些地方的情况看,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1994)。据中改院2008年完成的29省700农户问卷调查显示,29.2%的被调查农民所在村曾经实行或正在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但40.5%农民回答只占小部分,21%的农民回答不到一半,只有12.2%的农民回答大部分农用地实行了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土地占农用地的比重并不高夏锋、张娟,2008:《农民期盼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中改院29省700农户问卷调查》.http://www.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369/8157816.html,2008-10-10。。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比例普遍较低,小规模经营仍是是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经营的主要特征叶剑平、罗伊·普罗斯特曼,等,2000:《中国农村土地农户30年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第2期。。二、对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的论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新一轮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土地规模经营探索的开始,理论界就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并对农业规模经营是否适合在中国推行引起了广泛争论。纵观围绕农业规模经营展开的论争,人们的分歧依旧多于共识。归纳目前已有文献大致可分为土地规模质疑论和适度规模经营论两派观点。在推行规模经营之初,就有学者(陈健,1988;王诚德,1989)质疑“规模经济在农业生产领域并不像在其它产业那样明显地表现出来,并且从宏观上讲,我国农业并不突出地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陈健,1988:《农业规模经济质疑》,《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因此认为“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不能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现实选择”王诚德,1989:《农地经营规模与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发展基础构造的理论思索》,《经济研究》第3期。。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也指出,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对土地产出率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降低土地产出率,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任治君,1995任治君,1995:《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经济研究》第6期。;蔡基宏,2005蔡基宏,2005:《关于农地规模与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影响争议的一个解答——基于农户模型的讨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普罗斯特曼等人(1996)引用来自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粮食生产存在许多规模不经济的事实,即使存在规模经济也是十分有限的罗伊•普罗斯特曼、李平、蒂姆•汉斯达德,1996:《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68 第一章绪论。在几个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试验区,尚未看到任何证据表明它们的成本水平可以低到家庭生产的水平;农场平均规模上升并不意味着存在规模收益递增Johnson,D.G..,1994,“DoesChinaHaveAGrainProblem?”,ChinaEconomicReview,Vol.4,No.1,PP1-14.(Johnson,1994)。刘凤芹(2006)研究后也得出“大规模土地经营与小规模家庭农户相比并没有显示出可察觉到的全要素节约优势和单位产量优势。”刘凤芹,2006:《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管理世界》第9期。同时,已有部分实证研究结果(Federetal,1992Feder,G.,Lau,L.J.,Lin,J.Y.andLuo,X.,1992,“TheDeterminantsofFarmInvestmentandResidentialConstructioninPost-ReformChina”,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Vol.41,No.l,PPl-26.;Yang,1994Yang,D.T.,1994,“KnowledgeSpilloversandLaborAssignmentsoftheFarmHousehold”,Ph.D.dis-sertation,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万广华、陈恩江,1996;WanandCheng,2001)表明我国粮食生产中几乎不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规模报酬系数不会显著异于1)。增加农户的经营规模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增产。因而,单纯从粮食产量考虑推进大规模土地经营的政策是不足取的(刘凤芹,2006)。实践中的规模经营多由政府优惠政策扶持或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因此有学者对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各级政府和社区集体的投入和补贴是否必要进行了探讨。一些已经实行规模经营的生产单位往往单位土地、劳动和产出的机械化比例过高,而且都是建立在高补贴的基础上的。可见粮食的规模经营并不具备能自我运转的机制(张红宇,1994,第36页)。尽管在农业生产中被观察到存在规模经济,但结果很可能是虚假的,因为存在政府对大规模农场的补贴与贷款支持Zyl.J.V.,Parker,A.N.andMiller,B.R.,2000,“TheMythofLargeFarmSuperiority:Lessonsfro-mAgriculturalTransitioninPoland”,PolicyReform,Vol.3,PP353-372.(Zyletal.,2000)。持适度规模经营论观点的学者则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不但肯定规模经济的存在,而且把它作为解决我国农业困境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杨雍哲,1995:《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把握条件和提高经营效益》,《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杨雍哲,1995)。韩俊(1998)则认为,避免工农业的严重失调和农业的萎缩这种后果的出路,只能是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实现由小规模均田制格局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韩俊,1998:《土地政策: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调研世界》第5期。。黄季焜和马恒运(2000)也指出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种植规模过小,因此中国要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梅建明,2002:《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兼评当前流行的“土地规模经营危害论”》,《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68 第一章绪论有的学者对一些典型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证据。例如,实行了粮田规模经营的农户,在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农户投入和农民收入等几个方面均获得了明显的效率黄祖辉、陈欣欣,1998:《农户粮田规模经营效率:实证分析与若干结论》,《农业经济问题》第11期。(黄祖辉、陈欣欣,1998)。在户均2hm2以内的规模上,耕地规模的扩大引起平均产量先降后升,但仍比最小规模组(0.2hm2)的平均产量高中国土地制度课题组,1991:《中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中国土地制度课题组,1991)。宋伟等(2007)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粮食生产函数研究后发现,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对单产有显著的正影响(两者偏相关系数为0.331),并由此认为适度扩大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可以促进单产的提高宋伟、陈百明、陈曦炜,2007:《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农户粮食生产函数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资源科学》第29卷第6期。。农地的大规模经营与提高土地产出率并行不悖张光辉,1996:《农业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与任治君同志商榷》,《经济研究》第1期。(张光辉,1996)。三、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率问题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中有不少学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了土地经营规模适度扩大对农业生产绩效的提高具有正面效应。例如,Kalirajan和Huang(1996)采用1994年广东、江西、四川、山东和吉林五省农户谷物生产调查数据,测算出:农户在进行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时,只有12%、8%和6%的种植者是经济有效的。并分析指出可以通过土地整合的方式(而不是再进一步细分现有经营规模)提高粮食产量Kalirajan,K.P.andHuang,Y.,1996,“AnAlternativeMethodofMeasuringEconomicEfficiency:TheCaseofGrainProductioninChina”,ChinaEconomicReview,Vol.7,Issue.2,PP193-203.。胡初枝和黄贤金(2007)以江苏省铜山县104户农户所做的调查为例,分析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绩效之间的影响,发现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能实现土地与资金、土地与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并带来全要素的节约。因此,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提高农业生产绩效胡初枝、黄贤金,2007:《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基于江苏省铜山县的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6期。。刘玉铭和刘伟(2007)用黑龙江省13个地区从1991—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农业规模效益进行研究,发现农户经营面积扩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这说明农业经营存在规模效益刘玉铭、刘伟,2007:《对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检验——以黑龙江省数据为例》,《经济经纬》第2期。。68 第一章绪论国外则侧重于农场规模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Cooke和Sundquist(1989)利用美国农业部农业企业调查数据,研究了玉米生产企业的成本效率和规模经济问题,发现在1974—1983年间,经营面积为500~1000英亩的超大型玉米生产企业比经营面积为300~460英亩的大型企业显示出4%~8%的成本效率,比中型企业(经营面积为175~290英亩)有8%~15%的成本效率优势Cooke,S.C.andSundquist,B.W.,1989,“CostEfficiencyinU.S.CornProduction”,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Vol.71,No.4,PP1003-1010.。即说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同时,以前绝大部分研究都通过假定购买的投入要素价格不变来检验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有的研究低估了大规模农场在成本降低方面的优势。四、关于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问题研究现有国内外文献在对我国农地经营规模效果研究时,大多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估测出土地、劳动力、化肥和其他投入要素(如种子、农药、机械等)的产出弹性系数,然后根据各投入要素弹性之和来判断其规模经济性质。Fleisher和Liu(1992)利用了来自江西、江苏、吉林、河南和河北五省6个不同地区1987—1988年间的1200个农户调查数据,以水稻、大豆、棉花等(播种面积超过5%)加总农作物生产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估算出各项投入要素系数之和为1.045,但并不显著异于1.0(指规模报酬不变)。Federetal.(1992)在另一项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即在农场平均规模为0.31和0.46hm2的两个县里,生产函数中各要素弹性值之和为1.056和1.15,两者都显著地不等于1。并得出“当平均土地到达1hm2时,规模经济的好处就会被耗尽”。Wan和Cheng(2001)用吉林、山东、江西、四川和广东等五省1994年农户调查数据,在考虑了土地细碎化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后,测算出中国粮食生产总的规模报酬系数为1.026。同时Wuetal.(2005)Wu,Z.,Liu,M.andDavis,J.,2005,“LandConsolidationandProductivityinChineseHouseholdCr-opProduction”,ChinaEconomicReview,16,PP28-49.、Chenetal.(2009)Chen,Z.,Huffman,W.E.andRozelle,S.,2009,“FarmTechnologyandTechnicalEfficiency:EvidencefromFourRegionsinChina”,ChinaEconomicReview,Vol.20,Is-sue.2,PP153-161.的研究也不能拒绝中国农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征。而苏旭霞和王秀清(2002)用山东省莱西市的农业生产数据,测算得出玉米和小麦的规模弹性分别为1.278和1.268,意味着规模报酬递增。68 第一章绪论另外,关于国外规模报酬问题研究。Khan(1977)用1974年巴基斯坦旁遮普和信德地区732户农户数据检验了土地生产率与农场规模呈相反关系、在粮食生产中不存在规模经济这两个假设。研究发现:除了旁遮普地区小麦规模报酬递增、水稻规模报酬递减外,都无法拒绝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Khan,M.H.,1977,“LandProductivity,FarmSizeandReturnstoScaleinPakistanAgriculture”,Wor-ldDevelopment,Vol.5,No.4,PP317-323.。Thapa(2008)研究后也发现尼泊尔中部山区农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征Thapa,S.,2008,“TheRelationshipbetweenFarmSizeandProductivity:EmpiricalEvidencefromtheNepaleseMid-hills”,MPRAPaperNo.7638,posted11.Marchhttp://mpra.43ub.uni-muenchen.de/7638/。而AppletonandBalihuta(1996)Appleton,S.andBalihuta,A.,1996,“EducationandAgriculturalProductivity:EvidencefromUganda”,Journa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Vol.8,PP415-444.、WeirandKnight(2004)Weir,S.andKnight,J.,2004,“ExternalityEffectsofEducation:DynamicsoftheAdoptionandDiff-usionofAnInnovationinRuralEthiopia”,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53,PP93-113.、AsadullahandRahman(2006)Asadullah,M.N.andRahman,S.,2006,“FarmProductivityandEfficiencyinRur-alBangladesh:Th-eRoleofEducationRevisited”,2006AnnualMeeting,August12-18,2006,Queensland,Australia25482,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AgriculturalEconomists.各自通过研究分别在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孟加拉等国家谷物生产中发现了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Schmitz(1977)Schmitz,M.D.,1977,“EconomiesofScaleandFarmSizeintheAntebellumSugarSector”,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37,No.4,PP959-980.、Virts(1991)Virts,N.,1991,“TheEfficiencyofSouthernTenantPlantations,1900-1945”,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51,No.2,PP385-395.分别研究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水稻、糖料、棉花生产,发现存在显著规模经济。Dorward(1999)研究发现在以小农生产为特征的非洲马拉维农业中,农场经营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是作者却没有对农业生产中是否存在规模经济进行假设检验Dorward,A.,1999,“FarmSizeandProductivityinMalawianSmallholderAgriculture”,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Vol.35,Issue.5,PP141-161.。Cornia(1985)通过对15个发展中国家的农场规模与土地产量研究后发现,在土地资源丰富的非洲和中东地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而南亚、东南亚地区则主要以规模报酬不变为主;仅在极少数情况下,可归因于规模报酬递减的存在,使得随着农场经营面积的扩大产量反而出现下降Cornia,G.A.,1985,“FarmSize,LandYieldsand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Function:AnAnalysisforFifteenDevelopingCountries”,WorldDevelopment,Vol.13,Issue4,PP513-534.。Hayami和Ruttan(200068 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各国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得出欠发达国家的农业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特征,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则属于规模报酬递增。并进一步认为,农业规模经济主要是由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人均土地规模小,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因而农地生产的规模经济不显著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弗农•拉坦(VernonW.Ruttan)著;郭熙保,张进铭等译,2000:《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75-179页。。五、关于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及评价标准研究国内理论界对于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及评价标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远未取得一致意见。对农地规模经营效率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目标和评价标准的选择王昉,2003:《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目标与评价》,《农业经济》第1期。(王昉,2003)。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追求的政策目标,到底是放在稳定发达地区的粮食生产上,还是放在降低粮食生产的平均成本上(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1994)。显然,这个问题关系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方向,又是一个迄今还含混不清的问题。郭剑雄(1996)认为农地规模经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户种田收入的增长;其二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其三是提高农户粮食生产商品化率郭剑雄,1996:《农地规模经营三大目标的背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4期。。而阮文彪(1992)阮文彪,1992:《论我国农业规模经济中几个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第5期。、杨雍哲(1995)杨雍哲,1995:《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把握条件和提高经营效益》,《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等学者则认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该以追求土地产出率为基本目标。同时也有认为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目标的邵晓梅,2004:《鲁西北地区农户家庭农地规模经营行为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4卷第6期。(邵晓梅,2004)。在现有的文献中,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产量)、劳动力生产率(单位劳动力日产量或产值)和资金生产率(即投资效益率)是三个最为常见的衡量农业规模经营优劣的主要指标。阮文彪(1992)提出一个了土地—劳力—资金比综合衡量指标。黎均湛(1998)则认为衡量规模经营的效益时,应以产出规模扩大为主,与各种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结合起来,兼顾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黎均湛,1998:《农业规模经营问题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第19卷第2期。。而林善浪(2000)强调在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三者难以兼顾时,至少应保持土地生产率不致降低。牺牲土地生产率而片面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均收入,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林善浪,2000:《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当代经济研究》第2期。68 第一章绪论。于洋(2003)则指出平衡农地规模经营所出现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的矛盾,应当建立在分工经济的基础之上,由分工效率所决定的效率标准来衡量于洋,2003:《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反思》,《农业经济》第12期。。六、关于农地规模经营的适度问题研究农地规模有个“适度”的问题,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究竟经营的规模多大才是合适的?国外就这方面研究较少,而国内学者就如何衡量和确定经营规模的适度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土地经营规模是否适度是针对于一定的评价目标而言的,不同的目标就会出现不同的判断依据,从而也会有不同的土地经营适度规模郑少锋,1998:《土地规模经营适度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11期。(郑少锋,1998)。吴昭才和王德祥(1990)以锦州市的调查资料为例,证实了分别用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盈利率三个指标所计算出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吴昭才、王德祥,1990:《农业经营规模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刘秋香等(1993)用土地产出率、劳均产出率、资金产出率来衡量经营规模的适度;采用灰色系统定权聚类的改进方法,对农业适度经营规模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得出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农业适度经营规模为劳均耕地0.33~0.47hm2(4.95~7.05亩)刘秋香、郑国清、赵理,1993:《农业适度经营规模的定量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第27卷第3期。。许治民(1994)根据霍邱县随机调查的50户户营百亩以上种田专业户有关经营规模和土地投入等资料,对经营效果进行分析后得出:适度的经营规模应在劳均耕地10~15亩之间许治民,1994:《种植专业户经营规模适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第22卷第1期。。汪亚雄(1997)分别利用劳动力耕地负担分析、劳动力收入比较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投入产出比较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南方各省农户(以粮食规模种植为例)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得出农户只宜达到10亩的临界规模。因为10亩的规模具有劳动力效率、比较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特点汪亚雄,1997:《南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分析》,《统计与决策》第5期。。齐城(2008)以劳动生产率作为评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以种植业收入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一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模型,利用信阳市有关农业生产数据得出达到劳动力工作满负荷时的经营规模应为5.12亩齐城,2008:《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以河南信阳市为例》,《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68 第一章绪论同时,部分学者试图构建了一些能测算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理论和模型。张海亮、吴楚材(1998)根据农村户均年纯收入、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参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指标以及作物类型,提出了一个农业集约经营的适度规模应该满足的关系式张海亮、吴楚材,1998:《江浙农业规模经营条件和适度规模确定》,《经济地理》第18卷第1期。。卫新等(2003)则认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下限是“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装备和生产技术条件下,能保证农户各项生产指标和经济收入达到或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时所需的土地数量。”而其上限则是“在不降低土地生产率和经营效益的前提下,农户所经营的土地面积。”卫新、毛小报、王美清,2003:《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褚保金和游小建(1998)从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出发,以种植业在两种不同生产方式之间作出最低生产成本选择的过程具体说明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机制并构建了具体测算适度经营规模的数学模型;并认为在既定的作业方式下,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是机械设备的适种规模褚保金、游小建,1998:《种植业土地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农业技术经济》第2期。。张侠等(2002)从分析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和我国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入手,对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进行了分区;给出了各地计算适度规模的方法即通过现实生产中种植业的实际投工量,来测算当前经营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推算出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并测算了现阶段我国土地经营的适度规模张侠、葛向东、彭补拙,2002:《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初步研究》,《经济地理》第22卷第3期。。钱贵霞、李宁辉(2004)根据贝克尔家庭生产函数模型推导出农户经营的最优土地规模计算公式,并测算粮食主产区10个省农户最优的户均土地经营规模钱贵霞、李宁辉,2004:《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统计研究》第10期。。这些研究的方法大多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经营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分析,结合单位面积耕地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往往基于特定地区的粮食生产数据得出)、当地农村户均年收入等指标,从农地集中程度的角度提出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量化标准。但是这样的评价标准,并没有考虑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到具体种植作物品种之间的差别。适度经营规模是个相对的、动态的、因地而异的概念,确定一个地区唯一的适度经营规模是一件困难、同时也是无益的事情姚洋,1998:《小农与效率——评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第4期。(姚洋,1998)。在理论上农业生产规模并没有一个可界定的清楚界限刘凤芹,2003:《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研究——小块农地经营的案例分析》,《财经问题研究》第10期。(刘凤芹,2003)。当然68 第一章绪论这也说明最优土地经营规模很难有普适性的数值。七、几点总结性的评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现有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规模经济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国内外关于农业规模经济的理论研究一直络绎不绝。学术界虽已从过去仅仅依靠对个别地区规模经营案例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发展到建立模型并且定量分析的阶段(往往以加总数据在实际中,农户有可能通过在不同地块之间改变种植品种从而导致产量发生增减。由此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农户家庭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变,但农作物总产量却增加了好几倍(或减少),从而以加总数据为分析基础的研究会错误得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为分析基础),但总体上来看,从农户层面出发分别对我国各个主要粮食品种进行规模经营问题的实证分析和定量研究虽已有些,但现有的研究所用方法多以传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为主。且鲜有从长期平均成本角度来测算农业生产是否存在规模经济。除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外,已有的定量研究所依据资料也存在着问题。这些资料或样本覆盖范围太小(往往以某一特定地方数据为例),导致数据代表性不足;或采集时间过早(基本是90年代甚至是更早时采集的),致使研究并没有产生令人信服的一致结论。而规模经济在农业中是不断变化的(万广华、陈恩江,1996),因此,有必要采用较新的全国范围大样本数据和更精确的计量模型对我国农业生产是否存在着规模经济进行研究。对于农业规模经营的目标及评价指标选择上也存在误区。评价农地的规模经营究竟是以规模经济为目标,还是以规模效益为目标,很多文献在讨论之前并没有对此作一清楚地说明和界定;或者把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递增两个概念直接等同,正因为未能对上述几个概念进行正确的区分和界定,使得某些研究成果产生了一些分歧和误解。而对农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讨论应该建立在对这两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界定的基础之上,才会使各种争论和探讨具有意义。第四节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一、研究目标68 第一章绪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研究农业规模经营时,存在着把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混淆的误区。再者,除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外,已有的定量研究所依据资料也存在着问题。且鲜有从成本角度来测算农业生产是否存在规模经济。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政策的正确制定,本研究致力于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研究的具体目标包括:1、通过对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的定义、内涵、表现形式及来源进行清楚的界定和辨析,以消除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误区。2、利用《CERC/MoA中国农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设定模型和计量方法,从生产成本和投入产出角度分别评估玉米、小麦和水稻等几个主要粮食品种规模报酬的情况和验证规模经济的存在性。3、描述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2008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等四单位共同组织完成的一次关于农地制度的跨区域大样本实地调查数据,对计量结果做了相应讨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将简介文章的研究背景、现状及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接着运用归纳、述评等方式,对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有关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梳理,并将对这些已有研究进展做了几点总结性的评论;最后将介绍文章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适度规模经营的涵义。首先对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进行了清楚的界定,并指出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以消除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误区;接着对农业经营的规模、度量尺度和适度规模进行界定和说明,并引入规模经济效益这一概念。第三部分研究内容是论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之一。首先将根据官方统计年鉴和课题组调查收集的一手资料对我国样本省份的耕地分散化程度、主要农作物生产及区域分布情况;各粮食作物的生产投入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分别从生产成本和投入产出两个角度测度玉米、小麦和水稻等几个主要粮食品种规模报酬的情况和验证规模经济的存在性,并对计量结果做相应讨论分析。68 第一章绪论第四部分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户层面(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分析两者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及其评价标准,选择出适度规模经营的评价指标。接着对中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文件进行回顾;并结合2008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等四单位共同组织完成的一次关于农地制度的跨区域大样本实地调查数据,对影响规模经营的因素作相应讨论分析。第五部分将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文章最后还将提出了几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亟需研究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理清思路。本文研究的结构框架图如图1.1所示:68 第一章绪论图1.1本文研究的框架图第五节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一、论文可能的创新与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所创新:1、突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的传统模式,引入规模经济效益这一新概念,分析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的联系和区别,并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以其对农地经营规模问题的讨论建立理论基础。2、以往研究局限于对个别地区规模经营案例进行简单统计分析,所用方法多以传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为主。且鲜有从成本角度来测算农业生产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本研究在这方面做了些突破,不仅构建更精确的计量模型来测算规模报酬系数,而且从成本角度检验了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性。并对从生产成本和投入产出两个角度测算的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3、本研究将采用较新的全国范围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对我国农业生产是否存在着规模经济进行研究。而高质量的具有全国范围代表性的农户调查数据对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正确的土地制度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二、论文不足之处受资料、时间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1、虽然作者尝试了从长期生产成本角度分别从农户层面角度和省级面板数据角度对各主要粮食作物是否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进行了估算,但结果不尽人意(具体见附录A)。《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统计年鉴中的成本数据记录的是会计成本,与经济学中所指的“生产成本”并不一致;而且在度量成本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某些成本是不可观测的,农产品流通成本缺乏数据支撑,交易成本又难以衡量(外部规模经济的主要作用是节省交易费用)。并且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也不像企业有完备的投入产出记录,尤其是缺乏相关投入要素价格的数据。2、虽然本文采用了较先前大部分研究新的农户调查数据,但规模经济68 第一章绪论在农业生产中是不断变化的,仍然需要深入细致分析调研主要农产品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准确把握粮食、蔬菜生产的适度规模。68第一章绪论68第一章绪论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第一节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收益)在现有一些文献著作中,有些将“returnstoscale”翻译成“规模收益”,有些则将译为“规模报酬”;鉴于这两个词的汉语译名时常通用,在本研究中,基本上将两个词“同等”对待,交替使用。是生产理论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鉴于现有国内外文献在对农业经营规模效果研究时,经常出现“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和“规模报酬”(returnstoscale)混同而用的现象,或者把规模经济直接等同于规模报酬。种种歧议表明,学术界对“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更多的差异。因此,有必要首先对“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这两个核心概念予以明确界定和区分,并进一步深化其认识。经济学家们对规模经济、规模报酬有各种不同的概括界定,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有:一、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国内有学者毛蕴诗(2007)对《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词条名“EconomiesandDiseconomiesofScale”的汉译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将“EconomiesofScale”译为规模经济性较为合适。本文分析的重点不在于对其译法正确与否进行评价,故忽略此译法上的区别。:《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规模经济”作了权威性的定义,表述为“考虑在既定的(不变的)技术条件下,生产一单位单一的或复合产品的成本,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的平均成本递减,那么,就可以说这里有规模经济。”(英)约翰•伊特韦尔等,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第二卷。(约翰•伊特韦尔等,1996,第84页)。该定义偏重于从技术角度出发研究产量与成本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这定义也表明:(1)规模经济是一个区间的概念,只存在于一定规模范围内;若规模过大,反而会形成规模不经济。(2)规模经济与不经济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单位产品成本随经营规模之变化而变化的状况注:实际中单位产品成本随经营规模之变化而变化的状况有四种不同类型,即递减(L型)的、常数(不变)的、递增的和U型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选择后者是便于理论分析解释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其典型化曲线如下图2.1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所示。在某个特定的产量区间范围内存在规模经济等价于生产平均成本曲线在该区间内是下降的于立、姜春海,2002:《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的关系探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5期。(于立、姜春海,2002);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3)规模经济主要是针对单一产品生产而言,有别于范围经济经济学界对“范围经济”的一般定义是指如果一个厂商同时生产几种产品的支出比几个厂商分别生产它们要更少,那么此时的生产就存在着范围经济。用简单数学描述如下:设Xi为第i个产品组合,i=1,2,……,n,当下述成本函数C与Ci之间的不等式成立时,即说明存在范围经济。出现范围经济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产品之间在生产技术使用方面具有相符关联性。(economiesofscope)。图2.1规模经济典型化分析曲线图在现实中,企业规模的变化总是伴随着技术的改进和要素配置比例的改变成本函数的定义隐含着为了使支出最小化,规模经济要求调整各投入要素的配置比例,使其达到充分利用。,所以量度这种严格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很难能够从非位似(non-homothetic)生产函数位似函数(homotheticfunction)是一个一次齐次函数的单调变换。即函数是位似的,当且仅当它可以表示成,其中是一次齐次的,是单调函数。中分离出来。一般来说,往往根据平均成本是否下降来判定规模经济存在与否(蔡昉、李周,1990)。因此,规模经济可以用成本—产出弹性系数(亦称为规模经济系数,coefficientofeconomiesofscale,简写为SCE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来衡量的。规模经济系数的计量与成本函数密切相关,其计算公式为:其中C为生产总成本,Q为总产出,MC为边际成本,AC为平均成本。1)当SCE<1时,成本增加的幅度小于产出增加的幅度,即边际生产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如果扩大规模能够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说明存在着“规模经济”。2)当SCE=1时,即边际生产成本等于平均成本;表示为成本和产出增加的比例相同,处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之间的临界状态。如果各投入要素比例和价格保持不变,那么规模报酬不变就会有效。3)当SCE>1时,成本增加的比例超过了产出增加的比例,即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致使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存在着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ofscale),表明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二、规模报酬(收益)规模报酬(returnstoscale)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或报酬)变化之间的关系(高鸿业,2005,第147页)。在我国经济学家胡代光和高鸿业合著的《西方经济学大辞典》中对“规模报酬”给予的解释为“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当所有投入物的数量发生同比例变化时产量的变化率,或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能得到的产量变化。”胡代光、高鸿业,2000:《西方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68页。而《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则通过对“规模报酬”赋予数学含义进行了更为精确的解释:生产一商品的技术可描述为一个所需投入的函数这里隐含生产函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连续性;②严格递增;③严格拟凹;④:如果是一个严格凹函数,且,或者,如果是小于一次的齐次函数,那么,总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反之,齐次指数大于1是规模收益递增的充分条件。如果所有投入都乘以一正值的标量,即那么,就可用来表示在所有投入都以量变动时,所带来产出的变动(当然,在现实中生产函数并不一定是齐次函数)。指数S的值被用来表示规模报酬的大小。可以由其生产函数的投人—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产出弹性公式加以描述。即:按规模报酬变动方向的不同,规模报酬又可分为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returnstoscale)、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returnstoscale)和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returnstoscale)三种情况。假如S=1,那么,规模报酬不变;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的任何变化导致产出的等比例变化;假如S>1,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规模报酬将递增;假如S<1(在可能自有支配投入的条件下,S不会小于0),那么,规模报酬递减(约翰·伊特韦尔等,1996,第177-178页)。在衡量规模报酬时,传统规模经济理论要求以相同的比例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为前提条件的,即各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这与现实经济有着很大出入。由于在控制和衡量投入方面的困难,以及某些投入要素的不可分割性,厂商(生产者)在改变生产规模时,通常也会改变各要素之间的比例,使得要按同一比例改变所有的投入是办不到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符合规模报酬规律的条件在实际中几乎是不存在。举例来说,在农业生产中,如土地面积、劳动力、种子等投入要素都增加一倍,即使假设土地的质量(其实土地肥瘠程度往往不一样)、劳动力素质等投入要素无差别,也会存在增加的地块与原地块之间空间扩展和分布的问题此处需考虑土地细碎化对其生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现实中严格符合规模报酬的前提条件是很少存在。现实中,在计算规模报酬时,往往放宽要素同比例变动等假定。从理论上讲,尽管严格意义上的规模报酬与现实中量度出来的规模报酬有可能存在联系,即严格意义上的规模报酬可能蕴含在现实中量度出来的规模报酬之中而没有分解出来,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极其明显的;即现实中量度出来的规模报酬包含要素不同比例(即资源配置比例)变动所引起的结构效益,而严格意义上的规模报酬则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三、两者的区别和联系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应当指出,规模报酬(收益)与规模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西方经济学者(Bell,1990Bell,C.R.,1990,“RegionsoftheProductionFunction,Returns,andEconomiesofScale:AReply”,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21,Issue.4,PP420-421.;TruettandTruett,1990Truett,L.J.andTruett,D.B.,1990,“RegionsoftheProductionFunction,Returns,andEconomiesofScale:FurtherConsiderations”,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21,Issue.4,PP411-419.;1995;Cohn,1992Cohn,C.,1992,“Returnstoscaleandeconomiesofscalerevisited”,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23,No.2,PP123-124.;GellesandMitchell,1996Gelles,G.M.andMitchell,D.W.,1996,“ReturnstoScaleandEconomiesofScale:FurtherObservations”,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27,Issue.3,PP259-261.)对两个概念之间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然而在实际中,许多经济学教材仍然把规模经济的概念直接等同于规模报酬,致使包含这些概念的相关讨论也经常出现错误,引人误导。规模报酬与规模经济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比大部分的教材所表述的复杂得多(Bell,1990)。由于规模报酬的条件比规模经济严格,规模报酬反映的只是全部投入要素按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变化,但在实际中,更多的情况是投入要素并不一定按比例发生变化。而规模经济这一概念就涵盖了投入要素非比例变化的情况。所以,“更确切地说,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分析包括了规模报酬变化的特殊情况。”高鸿业,2005:《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5页。其次,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都是关于经济学中“长期”(即指厂商能根据所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其所有投入生产要素的时期)的论述,但是规模经济属于长期成本理论,讨论产出变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规模报酬则属于长期生产理论,讨论要素投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再次,规模经济从平均成本升降角度来衡量,受产品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属货币价值层面的分析;而规模报酬的变动是通过生产技术函数来表现的,没有考虑价格因素,属于实物层面的分析。规模收益递增概念与规模经济密切相关(约翰•斯罗曼,2005,第126页(英)约翰·斯罗曼著,2005:《经济学(第5版)》,经济科学出版社。)。规模报酬递增是产生规模经济的一个原因。如果企业正在从其生产要素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那么,随着生产产量的增加,它将使用的每单位产量的要素数量就会越来越少。在要素价格保持不变(即投入要素的价格不随产出水平的改变而改变)及技术水平不变时,规模报酬递增会产生规模经济的现象Case,K.E.andFair,R.C.,2003,“PrinciplesofMicroeconomics(SeventhEdition)”,NewJersey:PrenticeHall.(CaseandFair,2003,p.181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这种情况下,成本上升的幅度小于产量上升的幅度,平均成本下降。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规模收益递增有时又可以称为规模经济目前西方主流的经济学教材有相似的阐述;例如: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和卡尔•沃尔什(CarlE.Walsh)合著的《经济学(第3版)》第147页中指出“当所有投入品成比例成比例地一起增加时,如果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品增加的比例,那么就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有时称这种情况为规模经济。”参见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卡尔•沃尔什(CarlE.Walsh),2005:《经济学》,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D.Nordhaus)合著的《经济学(第18版)》第98页中有如下描述“规模报酬递增,也叫规模经济,发生在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水平以更大的比例增加的时候。”参见保罗•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D.Nordhaus),2008:《经济学》,中译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约翰•泰勒(JohnB.Taylor)在其所著《经济学(第5版)》第200页“如果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就说存在规模经济,或者规模收益递增。”参见约翰•泰勒(JohnB.Taylor),2007:《经济学》,中译本,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罗伯特•弗兰克(RobertH.Frank)和本•伯南克(BenS.Bernanke)合著的《微观经济学原理(第3版)》第265页也提到“当一家企业将其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扩大一倍时,如果产出增长超过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则体现了规模报酬递增,也称为规模经济。”参见罗伯特•弗兰克(RobertH.Frank)、本•伯南克(BenS.Bernanke),2007:《微观经济学原理》,中译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Truett和Truett(1990)也论证了除非在生产函数某些部分显示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就不可能存在。但规模经济要比规模收益递增有更为普遍的含义规模经济这个术语包括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殊情况,因为它使企业能够在其改变生产水平时改变要素组合(PindyckandRubinfeld,2006,p.236)。,二者并无对等的关系,不可混为一谈。因为规模报酬递增只是造成规模经济的原因之一而已,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货币上的原因;例如:管理成本的降低、大量采购原材料折扣优惠及更容易筹集所需资金获得等,都是发生规模经济的原因。另外,当要素价格随产量发生变动时,即使厂商生产处在规模报酬不变(甚至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规模经济也可能存在,只要投入要素价格降到足够低的水平(Cohn,1992)。比如,对一个规模报酬不变而成本递减的行业而言,虽然等量的投入只能得到等量的产出,但生产所需投入要素的价格随着购买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着产量的扩大,长期平均成本也会随之下降,存在着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由此发现,规模报酬递增是规模经济一个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当然,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经济可能同时存在。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规模收益递增的存在,通常来自于专业化程度和分工水平提高所带来效率的增加、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生产过程(机器和设备)的不可分性等。可以看出规模报酬的变动主要与其内部条件有关,与其外部条件关系不大。而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规模经济可以从企业自身规模和行业规模的扩大两个方面来分析。马歇尔(Marshall,1890)在《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ofEconomics)一书中首先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所引起成本的下降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根据外部规模经济的不同成因,又可分为技术性外部规模经济和金融性外部规模经济。”。因此,规模经济除上述企业内部生产条件变化有关外,还由于存在学习效应、采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副产品的综合利用、营销经济、财务经济(如可以得到优惠的贷款或其他优惠条件)、管理经济等原因引起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克利斯托夫·帕斯(ChristopherPass)、布赖恩·洛斯(BryanLowes)、莱斯利·戴维斯(LeslieDavies),2008:《科林斯经济学辞典(第3版)》,中译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帕斯等,2008,第216-217页)。四、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误区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学术语的误用广泛存在于国内外的学术论著、核心刊物中,且这些混淆、误用多年来并未得到有效关注和探讨。例如在1992年第3期《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发表的Fleisher和Liu“EconomiesofScale,PlotSize,HumanCapital,andProductivityinChineseAgriculture”一文中,在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的名义下,告诉我们的却是规模收益(ReturnstoScale)。即该文采用惯常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此处暂且不论该文在数据加总处理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用C-D生产函数对测算规模报酬的影响。估测出土地、劳动力、化肥和其他支出(如购买种子、农药,租用机械、役畜)的产出弹性系数,然后根据各投入要素弹性之和来判断其规模经济性质。同样,Wan和Cheng(2001)发表于《AppliedEconomics》第2期上的“EffectsofLandFragmentationandReturnstoScaleintheChineseFarmingSector”也用规模收益的大小来度量规模经济。他们都忽略讨论了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即当总成本函数关于投入具有线性齐次性(linearlyhomogeneous)时,规模报酬的估计值可以用成本—产出弹性的倒数(即1/Ec)来计算(TruettandTruett,1990)。Johnson和Ruttan在1994年第22卷第5期《WorldDevelopment》发表的“WhyAreFarmsSoSmall?”一文中也把规模收益递增说成是规模经济原文为“Intheory,economiesofscalearedefinedbyaproductionfunctionwhichexhibitsamorethanproportionalincreaseinoutputforagivenincreaseinmagnitudeofallinputs.”。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自从有学者把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这两个国外经济学概念引进并用于我国农业经济研究之后,人们对其理解和阐释出现了更多的差异。例如,立木(1998)就认为“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时,n倍的投入产生了大于n倍的产出,这也被称为递增的规模收益。”立木,1998:《规模经济并不等同于经济规模》,《经济研究参考》第25期。他把规模收益递增说成是规模经济,而忽视了规模收益递增可以等同于规模经济成立的某些条件(如要素价格保持不变、生产函数是一次正齐次的函数对于所有的都满足等式成立,则该函数称为一次正齐次(有时又叫“线性齐次”)函数。等),因而犯了一种概念性的错误。高前善(2007)“规模经济用数学语言可定义为:如果对所有的t>1,,则该项生产技术即为规模收益递增,称为规模经济系数。”则以规模经济的名义告诉我们的却是规模报酬的定义(这就是引起混乱的原因),因而错误得出“规模经济是当所有生产要素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获得更大的比例增加”的结论高前善,2007:《农业规模经济、农业生产方式与我国农地狭小经营的根源与出路》,《生产力研究》第2期。。在生产理论中,规模报酬通常指的是当全部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平狄克、鲁宾菲尔德,2006,第198页罗伯特•S•平狄克(RobertS.Pindyck)、丹尼尔•L•鲁宾菲尔德(DanielL.Rubinfeld),2006:《微观经济学(第6版)》;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是一个有争议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因如此,才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这里“适度”一般可以理解为“适中”、“恰到好处”、“最佳”或“最理想”的含义。所谓适度规模(optimalscale),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最能有效地发挥现有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体现现有生产力水平的经营规模(张红宇,1994,第34页)。也可理解为在一定自然、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使投入的各生产要素达到充分利用的理想状态,从而能取得最大效益的经营规模。实际上,适度规模是运动在边际界限内的区域分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而“规模经营”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本身不是准确的经济学语言,用“规模经济”的表述更合经济学的规范,但约定俗成张红宇,2002:《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张红宇,2002,第127页)。农业适度规模经营(optimum-scalefarmmanagement)是指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实现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经营效益的活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从全部要素配置的角度考出其投入产出和经营效益,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和效益最大化文峰山,1997:《适应两个根本转变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理论探索》第1期。(文峰山,1997)。农业规模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指狭义的以种植业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业生产单位规模,也可以指种植业为主体,加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化生产规模,或可泛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即广义概念上的大农业)的综合经营规模章琳、郭明,1989:《农业的规模经济与农业的规模经营》,《经济研究》第8期。。本文将着重讨论狭义的即以种植业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经济问题。由于进行一项农业生产所需各种资源(如土地、劳动力、资金、农业机械设备等)的可供量并不恰好就是最佳配合量,它们可能多少不一,参差不齐。因此,根据“木桶短板原理”实际适度可行的经营规模取决于最稀缺那种资源的数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无疑土地的稀缺性更为突出(当然也存在着资金短缺问题,但相比土地而言则稍逊之)。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200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人均耕地更是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数据参见中国环境科技网(http://www.cnenv.com/new/new_view.asp?id=1&vid=5910)。土地面积仍然是制约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生产规模的最主要因素(严瑞珍,1984严瑞珍,1984:《关于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研究》第4期。;李建德,1990李建德,1990:《再论农业规模经济——与王成德、郭正模同志商榷》,《争鸣》第4期。)。再者,因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故农业规模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实际上,为简便起见,目前许多研究农业规模的论著中,也往往以土地面积作为度量农业生产规模的基本尺度的。因此,有关涉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研究,核心是指土地适度规模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当然不能把规模经营单纯理解为耕地面积的扩大,而要着眼于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使农业生产获得更高的效益。。农户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并不单单只68 第二章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是为了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成本只是增加收益的一种手段而已,增加经营的收益才是最终目的。如果单位产品成本没有降低,甚至有所提高了,但总的纯收益增加,农民还是愿意继续扩大规模的朱希刚、钱伟曾,1989:《农户种植业规模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第7期。(朱希刚、钱伟曾,1989)。由此可见,仅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的角度(这里指规模经济概念)并不能完全解释农户经营规模变动的规律。存在规模经济只是实现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农业规模经营还受到土地细碎化、流转等因素的制约。为此,我们引入“规模经济效益”这一概念,简称为规模效益(scalemerit)。一般是指经营规模扩大后所带来的新增经济效益。“具体地说,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生产力诸因素集约度的变动所引起的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张先治,1996:《经济效益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张先治,1996,第176页)。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规模收益递增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即狭义规模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当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反而下降,因而经济效益(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比)也就自然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成本降低与经济效益提高实质上是一致。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许庆、尹荣梁,2009:《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文稿》第10期。第一节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和指标的设定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寻找,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着生产要素投入同比例变化、耕种的土地面积扩大、零散土地改整等三种情况所带来的内部规模经济,和直接生产过程之外的公共设施、市场集聚、产业关联等规模变动的效益流入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蔡昉、李周,1990)。在目前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农户是投入某些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劳动力、资金等)产出农产品的基本生产单位。因此,在农户水平生产环节发现存在规模经济现象,意味着加总农业生产水平也会存在;反之,则不然。因为,如果在农业生产部门发现规模经济,农户水平未必就存在规模经济,有可能是外部规模经济(如在产品销售、要素购买和信贷取得上具有规模经济性)所引起。由此看出,只要在农作物具体品种水平上进行研究,是否存在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才能够被充分分析。而高质量的具有全国范围代表性的农户调查数据对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正确的土地制度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先前的多数研究(FleisherandLiu,1992;Lin,1992;Yang,1994;等)采用加总数据进行分析,而在实际中,农户有可能通过在不同地块之间改变种植品种从而导致产量发生增减。由此产生的结果可能是农户家庭拥有的土地面积不变,但农作物总产量却增加了好几倍(或减少),从而以加总数据为分析基础的研究会错误得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同时加总的数据往往导致信息丢失、无效和对计量结果产生偏差(WanandCheng,2001),Carteretal.(2003)分别通过采用农户水平数据、国家和省级水平加总数据对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测算,也证实了加总数据会模糊真实状况Carter,C.A.,Chen,J.andChu,B.,2003,“AgriculturalProductivityGrowthinChina:FarmLevelversusAggregateMeasurement”,ChinaEconomicReview,14,PP53–71.。为了检验我国粮食生产规模经济的存在性和扩大经营规模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我们将使用以下一系列模型和方法: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一、经营面积、土地细碎化与粮食产量:农户投入产出模型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主要有柯布—道格拉斯(C-D)、不变替代弹性(CES)和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模型等,其中C-D生产函数由于其简单性,在以往以加总数据为基础的研究中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两个重大缺陷:首先不允许存在这样一种现实意义的生产可能性。即在产量较低时规模收益递增;在产量达到中等水平时规模收益不变;在产量较高时规模收益递减。其次,它不能用来描述要素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接近常数的生产状况(胡代光、高鸿业,2000,第64页)。因为C-D生产函数模型假定要素替代弹性为1,而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CES)仍然假定要素替代弹性与样本点无关。对于不同的样本点,由于要素的比例不同(各地耕地资源禀赋、家庭劳动力数量及资金信贷获得情况存在着很大不同),相互之间的替代性质也应该存在不同,显然C-D和CES生产函数模型与实际生产不符。超越对数(Translog)生产函数对规模经济和要素替代弹性不施加任何限制条件。一般地,就替代可能性而言,对于任意的生产技术,该函数能够很好地近似。同时它具有易估计和包容性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其中是第i种投入且。如果参数都为零,则上式简化为C-D生产函数形式。如果,则表现为CES生产函数模型。两个显著特点李子奈、潘文卿,2005,第229页)李子奈、潘文卿,2005:《计量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因而成为一个在规模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得到普遍应用的方法。为了从投入产出角度测算出粮食生产规模报酬的情况,我们将采用以下具体模型进行分析:各变量的概念和具体内容如下: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1)产出必须指出,在生产函数中,产出只涉及农作物不包括家禽产品,因为家禽的饲养与农地经济规模不直接相关(Federetal.,1992)。而Yang(1994)在估算生产函数中把家禽产值也算入产出里,对最后计量结果产生一定偏差。(Qh):每一个农户种植的具体某一种农作物的产量(如玉米、冬小麦、春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单位为市斤。2)土地(X1):每一个农户用于生产某一种作物所耕种的面积(亩),以小块土地(plot)为基础计量。3)资本(X2):指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发生的全部现金和实物支出,主要包括化肥、农药费、种子费(如自产种子按照市场价格折算为一定数额的现金)、机耕机播费、自用或租用役畜费等;由于绝大部分农户没有农用车、收割机、农用水泵等固定资产,因此相应的折旧支出部分可忽略不计。4)劳动(X3):用工数量使用“标准劳动日”为计量单位。一个中等劳动力正常劳动8小时为一个标准劳动日。用工数量(日)=各类劳动用工折算成中等劳动力的总劳动小时数÷8小时=家庭用工天数+雇工天数+亲友换工同时劳动量按照实际记录的天数,对男整劳、女整劳和半劳分别采用1.0、0.75、0.5的权数加以测算加总Federetal.(1992)、BatteseandCoelli(1992)在处理劳动力折算标准时都采用此系数。。Edu代表农户受教育的程度,用在校受教育年数计量;Age表示户主年龄,这两项是农户特征变量,用以代表农业生产经验和技能。Regionaldummy是代表区域性因素(如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一组虚拟变量,Regional表示农户所在省份,SDdummy表示山东省,JLdummy表示吉林省,JXdummy表示江西省,SCdummy表示四川省;以河南省(HNdummy)为参照组。根据Wan和Cheng(2001)的研究知,土地细碎化对整个生产过程都产生影响,而不仅仅对某项投入要素或是某个生产阶段产生影响。但也同时应注意到,土地细碎化并是一项生产投入要素。因此土地细碎化指数以效率函数形式γ0进入模型。虽然近年来的研究中,如Wuetal.(2005)、李功奎和钟甫宁(2006)李功奎、钟甫宁,2006:《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Tanetal.(2008)采用辛普森指数其定义为:。其中,表示为每一地块的面积,是指所有地块的数量。SI指数值由地块数、平均地块面积和地块面积分布三者联合决定,SI值越大表示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但本文由于调研数据所限,并没有采用该指标来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而是采用常规的地块数来代替。(Simpson"s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index)作为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的指标。但本文由于调研数据所限,并没有采用该指标来衡量土地细碎化程度,仍然采用常规的地块数来代替。对规模报酬的影响,地块数(Ph)将通过对数或线性形式进入模型:即代入上述生产函数后,得如下具体估算模型:(1)在模型(1)中,土地细碎化只对生产效率施加中性的影响,即并不对边际产出、边际替代率和产出弹性产生作用。考虑到土地细碎化可能的非中性化影响,即Ph对各单个投入要素弹性产生影响,具体估算模型如(2)式所示。(2)方程再加入随机干扰项μi后就可以测算出各系数值。根据上述两式可知,规模报酬系数可表示为:二、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与单位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模型就农地经营规模而言,如果粮食生产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增加农户的经营规模就能够带来更多的增产,因此,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再者,即使粮食生产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大规模经营的农户由于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影响,也能较小规模经营农户拥有更低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而当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时,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农业生产经营的费用大体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活劳动(主要指雇工和自家劳动投入)的消耗,二是流动资本(主要体现在化肥、农药、良种和农用薄膜等)的消耗;三是机械动力性质的资本投入品(如各类农用机械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的消耗。农户不同的经营规模对三类投入消耗是不同的。对劳动成本而言,由于目前农民经营土地规模狭小,较少的土地承载较多的农业劳动力,相对于非农产业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过低(张红宇,2005),因此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更有效地利用家庭劳动力,进而提高劳动效率。对物质投入费用而言,由于流动资产具有良好的可分性,可以分散和小规模利用,对农地规模没有相应的要求。机械类资本投入品具有一定的不可分性,其实质作用在于替代劳动。一般来说,在其生产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耕牛、耕作机等固定资产能够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单位产量所分摊的成本就会降低。获得不可分性投入品的规模效益。为了分析土地经营规模、细碎化程度对单位生产成本的影响,这里分别使用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现金支出成本细分单位生产成本,用劳动力支出成本、化肥支出成本、机械和畜力支出成本分别代表上述三类成本,并参照Tanetal.(2008)研究土地细碎化对江西省水稻生产成本影响时的模型,利用R2和F值从线性、双对数和半对数三个模型挑选出最合适的模型,并最终采用半对数模型,具体形式如下所示:其中PCi分别表示第i个农户生产一种具体粮食作物的TC(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AC(单位产量现金支出成本)、LC(劳动力支出成本)、FC(化肥支出成本)、MC(机械和畜力支出成本),单位为元/斤;P代表地块数目;Land表示种植面积(亩);Age代表户主年龄;Pro则表示户主从事职业,这里用1代表务农,其它用0表示;其它指标同上文解释相同。第二节数据来源、处理和描述统计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ERC)和中国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共同设计建设的中国农村居民粮食生产的两期五年(即1993、1994、1995、1999和2000年)跨区域大样本农户问卷调查建立起来的《CERC/MoA中国农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库》。CERC/MoA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调查以农产品生产成本调查为基础,这是一个针对农户的全国性调查,由农业部指导各省每年开展一次。为了使样本具有全国范围内的代表性,该调查在综合考虑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粮食生产情况后选取了吉林、山东、河南、江西、四川、广东等六个省份,用以分别代表中国的东北、华东、华中、东南和西南五个地区。在确定样本省份后,按照农作物平均亩产量采取分层抽样原则在每个样本省中分别选取4个县(市),6省共计24个这24个县(市)具体分别为:河南省(许昌、唐河、虞城、修武);吉林省(永吉、长岭、梨树、榆树);山东省(平度、诸城、章丘、临沂);江西省(南昌、南城、临川、吉水);四川省(新都、仁寿、渠县、岳池);广东省(中山、潮安、海康、乐昌)。县(市)被选出。采用相同的方法,在样本县中选出5个村。最后,在每个村中又随机抽取10户符合条件的样本村民。这样调查就形成了24个样本县(市)、120个样本村庄、1200户左右的农户样本数据。虽然不同年份的调查范围有所调整注:河南省只包括1999年和2000年两年的调查数据;广东省只包括1993、1994和1995年三年调查数据。,但数据的主体为面板数据。记录了每个被调查农户的特征和农业生产活动的详细信息。指标类别内含人口与劳动力、耕地(包括地块数、面积、耕地质量等)、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生产、市场和流通情况、食物消费、收入、相关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等内容)。具体关于数据库样本选择的标准、程序、规模及其处理方法等介绍可以参见Wu(1997)。本研究采用的另一项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四方共同合作,已于2008年11月份组织完成的一次关于农地制度的跨区域大样本实地调查。该调查全部采取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状况、最近三年土地调整情况以及农地调整和农地流转的主观意愿和偏好等信息。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样本省、样本县、样本乡镇、样本村和样本农户进行了选样。考虑到区域因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首先随机从全国抽取了4个样本省份,分别是吉林省、山东省、陕西省和浙江省;然后,按照人均工业产值对样本省内所有县进行三等分,在每个等分组随机抽取1个样本县;随后,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对每个样本县进行了分层抽样,每个样本县抽取2个乡镇;采用相同的方法,从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每个乡镇选取2个样本村;最后,在每个村庄内部运用完全随机方法抽取了12个农户。在去除一些无效样本后,调查共收集了13个县、26个乡镇、52个村、619个农户的有效样本数据。二、数据的调整和处理为了适于本研究,需要对数据作一些调整和处理。一般来说,农业生产的成本主要分为七部分,一是土地费用;二是人工成本;三是机耕机灌费用;四是种子费用;五是化肥和农药费用;六是植保等服务费用;七是收割和运输费。后5项构成了物质和服务费用。其中,人工成本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力要素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由自家用工折价和雇工费用两部分组成。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对雇工费用的定义,是指因雇佣他人(包括临时雇佣工和合同工)劳动这里并不包括租赁作业时由被租赁方提供的劳动。而实际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支付的工资和合理的饮食费等。家庭用工折价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家庭劳动用工按一定方法和标准折算的成本,用于核算家庭劳动用工投入生产的机会成本。根据农产品成本核算办法规定:某年家庭劳动日工价=本地上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本地上年乡村人口数÷本地上年乡村从业人员数)÷全年劳动天数(365天)通过在相关统计年鉴中可查到样本省的乡村人口数、年末乡村从业人数(相当于2001年以前统计口径的乡村劳动力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个指标的数据。依照上述公式可计算出2000年各省劳动日工价。具体见下表3.1所示:表3.12000年各样本省劳动日工价样本省份河南省吉林省江西省四川省山东省劳动日工价(元/天)9.6014.2412.019.2313.58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相关数据计算所得。土地成本(亦可称为地租)是指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的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因为在2000年时,样本省当地很少发生农用地转包或集体机动地承包现象,即使个别农户已发生流转的现象也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研究把各地区耕地承担的农业税水平(分摊到该品种上)和土地承包费作为自营地折租参照值。现金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发生的全部现金支出,包括直接现金支出和过去的现金支出应分摊到当期的部分(虽然调查设计有折旧部分问题,但由于当时农户拥有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固定资产比例过小,一般都忽略不计折旧部分)。生产成本则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劳动力的成本和土地成本。而本研究涉及到每斤现金支出、每斤生产成本计算公式如下所示:每斤现金成本(支出)=(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每亩雇工费用)÷每亩主产品产量每斤生产成本=(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每亩人工成本+每亩土地成本)÷每亩主产品产量三、数据的统计描述下表3.2概述了2000年各省样本农户耕地经营状况及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情况。样本农户的分布情况。2000年调查实际访问了1049个农户,其中河南收集了210户,占样本总数的20.02%;吉林收集了201户,占19.16%;江西收集了207户,占19.73%;四川为200户,占19.07%;山东为231户,占22.02%。样本耕地的分布情况。由于中国各省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不同,导致地区之间耕地拥有状况分布差异较大。在调查的五个样本省中,吉林省户均耕地面积(20.26亩)最大,四川省为最小(户均只有3.21亩)。同时四川省土地细碎化程度最为严重(户均地块数有8块之多,且每块土地面积仅为0.62亩)。粮食作物种植占总播种面积的绝大部分(80%及以上),这5省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但由于各省自然禀赋、农业气候状况都不尽不同,造成其主要作物亦不相同。河南以小麦生产为主,吉林则以玉米种植为主,江西和四川则以水稻生产为主,而玉米和小麦则是山东的主要农作物2000年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7.62%、24.57%、21.26%,三者合计占73.45%。而三种作物合计产量更是占到了粮食总产量的85.15%。因此可以认为,这三种粮食作物代表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表3.2各样本省耕地分散化程度、主要农作物生产及区域分布情况省份农村居民家庭耕地经营情况粮食作物2占总播种面积比例(%)主要农作物占粮食播种面积情况户均耕地面积(亩1)户均地数目(块)平均地块大小(亩)水稻3所占比例(%)玉米所占比例(%)小麦4所占比例(%)河南(N=210)7.103.092.4187.620.4326.2153.37吉林(N=201)20.263.346.7596.2719.3565.993.02江西(N=207)7.046.311.4685.0999.100.310.00四川(N=200)3.217.990.6282.6553.5712.1822.8山东(N=231)6.042.492.7279.850.2646.9546.54注1:1亩=1/15公顷≈0.667公顷注2:粮食作物除包括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注3:水稻包括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注4:小麦包括冬小麦和春小麦。虽然2000年调查农户的总数为1049个,不过,由于各样本户种植具体作物之间存在差别,同时有些调查数据缺失及存在异常值,则该农户的观察值就被剔除了。投入产出分析中实际使用的观察数具体见下表3.3所示。我们可发现,土地细碎化最为严重的是早籼稻,平均每户耕种5块不连片的耕地。尤其要注意的是,其中一些种植中晚籼稻的农户甚至要在33块地块进行生产耕作。表3.3投入产出模型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粮食作物各变量测量单位平均值均方差最小值最大值春小麦(有效样本容量N=98)产量斤913.082804.787804000播种面积亩2.0241.4290.26.0劳动时间标准劳动日23.51519.4163.5121.25资本元209.10255.14014.81880土地块数块3.1532.102111冬小麦(有效样本容量N=509)产量斤2847.5383582.7197066400播种面积亩4.1284.4610.180劳动时间标准劳动日37.06928.3752.5175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资本元698.829926.07518.516778土地块数块2.3551.501110早籼稻(有效样本容量N=190)产量斤3729.1532086.33965011000播种面积亩5.1772.9710.919.2劳动时间标准劳动日66.33947.8133.5278.75资本元776.30505.024713634土地块数块5.0584.640130中晚籼稻(有效样本容量N=330)产量斤3594.2392227.41030012800播种面积亩4.4093.1610.520.7劳动时间标准劳动日59.38146.5334.625255资本元612.16587.663406035土地块数块4.5644.114133粳稻(有效样本容量N=126)产量斤3572.7542513.24848014000播种面积亩3.6352.4330.414.3劳动时间标准劳动日47.26339.3643164.5资本元983.681823.28856.519597土地块数块2.8732.466111玉米(有效样本容量N=548)产量斤4213.0555361.0728056940播种面积亩5.4216.6570.273劳动时间标准劳动日39.44734.7192.5240资本元599.09710.98116.46411土地块数块2.0931.535117在农户生产成本模型中所用到的部分变量统计描述情况见下表3.4。从样本数据的统计特征来看,各粮食作物单位产量的现金成本在0.168~0.300元不等,其中春小麦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现金成本均处于最高水平。另外,虽然各具体支出成本存在着不同,但在考虑了自家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后,劳动力支出成本均是各作物生产成本最大支出部分,其次是化肥投入,最后是机械和畜力支出。从总体而言,我国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程度不高。不过相对于水稻、玉米生产而言,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MC平均值相对最高)。表3.4生产成本模型中部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粮食作物各变量平均值标准差各变量平均值标准差春小麦(有效样本容量N=64)TC(元/斤)1.0460.495LC(元/斤)0.3620.263AC(元/斤)0.3000.238FC(元/斤)0.1040.141P(块)2.8281.890MC(元/斤)0.0660.052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Land(亩)2.1221.315冬小麦(有效样本容量N=358)TC(元/斤)0.6140.639LC(元/斤)0.1960.265AC(元/斤)0.2990.243FC(元/斤)0.1370.128P(块)2.1901.395MC(元/斤)0.0760.076Land(亩)4.9104.933早籼稻(有效样本容量N=184)TC(元/斤)0.5430.166LC(元/斤)0.2360.125AC(元/斤)0.2110.074FC(元/斤)0.1030.048P(块)5.1304.693MC(元/斤)0.0460.026Land(亩)5.1312.983中晚籼稻(有效样本容量N=273)TC(元/斤)0.4350.179LC(元/斤)0.1890.105AC(元/斤)0.1720.078FC(元/斤)0.0750.049P(块)4.8244.430MC(元/斤)0.0430.026Land(亩)4.8293.222粳稻(有效样本容量N=107)TC(元/斤)0.4630.377LC(元/斤)0.1770.117AC(元/斤)0.2720.347FC(元/斤)0.0740.084P(块)3.0652.574MC(元/斤)0.0620.042Land(亩)3.6702.357玉米(有效样本容量N=404)TC(元/斤)0.3890.229LC(元/斤)0.1680.144AC(元/斤)0.1680.091FC(元/斤)0.0760.047P(块)1.7450.962MC(元/斤)0.0350.032Land(亩)6.9057.087第三节实证研究结果一、农户投入产出模型因为所用数据为农户一级的调查资料,考虑到模型的随机干扰项有可能存在异方差,为避免用OLS法所估计出来的参数的标准差有误;故使用White异方差一致协方差修正参数估计量的标准差方法对各参数值进行估算。在实证过程中,首先我们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设定进行了零假设检验,即相对所有的i、j而言,γij=0时的F检验。由表3.5知,除中晚籼稻生产函数模型接受原假设外,冬小麦、春小麦和早籼稻都在1%水平拒绝零假设,粳稻和玉米则在5%水平条件下拒绝原假设。即除中晚籼稻采用C-D函数模型估算外,其它各作物都采用Translog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函数模型进行估算。并且在不考虑土地细碎化对规模报酬造成的影响情况下,冬小麦和玉米接受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假设;其它作物则在不同水平条件下拒绝了原假设,即可能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的情况(具体见下表3.5)。表3.5C-D和Translog函数选择、规模报酬不变的F值检验结果粮食作物零假设检验H0:C-D()H0:规模报酬不变F值自由度df伴随概率F值自由度df伴随概率春小麦4.1690***(6,88)0.00102.9769**(4,88)0.0235冬小麦4.1663***(6,498)0.00040.4756(4,498)0.7537早籼稻4.1815***(6,181)0.00063.0478**(4,181)0.0184中晚籼稻1.2285(6,328)0.29119.9801***(1,334)0.0017粳稻2.5120**(6,110)0.03692.0865*(4,120)0.0867玉米2.1539**(6,545)0.04601.3170(4,545)0.2624注:*、**、***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对于各粮食作物效率函数的选择(采用线性抑或半对数形式)则借助于调整的R2及似然值的大小决定,具体结果见下表3.6所示。可以看到,对应于不同效率函数的决定系数值都比较接近。也就是说,这里选用线性或是半对数线性函数的形式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从似然值比较中可以发现,采用线性函数形式明显优于采用半对数线性形式。根据这两个标准,各粮食作物皆取线性函数形式。对于土地细碎化效应的影响,我们对中性和非中性效应都进行了尝试,并利用零假设检验筛选出最终采用模型(1)还是模型(2)。除粳稻接受土地细碎化中性效应影响外,其它各粮食作物都普遍发现了非中性化效应。因此,粳稻采用模型(1)进行估算,其余作物则采用模型(2)进行估算。表3.6土地细碎化对数或线性模型选择、细碎效应运算结果粮食作物效率函数调整R2似然值H0:土地细碎中性效应影响F值自由度df伴随概率春小麦对数线性线性0.95530.956630.262531.70395.445***(3,82)0.0018冬小麦对数线性0.8986-157.67583.706**(3,493)0.0117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线性0.8993-156.0096早籼稻对数线性线性0.94670.9503110.7638117.40314.061**(3,174)0.0081中晚籼稻对数线性线性0.95260.9552182.8504192.26887.575***(3,319)0.0001粳稻对数线性线性0.95220.952670.265670.78930.805(3,110)0.4938玉米对数线性线性0.96030.9605-34.3567-33.19493.321**(3,530)0.0196注:*、**、***分别表示在10%、5%、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按照上述选择步骤,模型最终的估算结果如表3.7所示。由于全表等式中的其他变量如地区虚拟变量和人力资本(如年龄、受教育程度)跟下文主要讨论的问题不相关,故这些参数没有在表中给出(见Lin,1992;WanandCheng,2001)。大部分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调整的R2基本都在0.9以上(见表3.6),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关于土地细碎化的变量(LnP或P)参数为正值并且显著,这里并不是说土地越细碎,粮食产量越高。可能的原因是按照现行的公平优先于效率的农地分配原则,即根据好坏远近被平均分割给每个农户,越肥沃、灌溉条件好的土地越被分割成更多块;并且地块数P跟土地经营面积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地块数的增加,土地面积相应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方程多重共线性问题。除粳稻存在较为微弱的负面影响外,其余各作物对细碎化程度指标P在统计上都不显著,这可能跟模型中缺少土地质量、灌溉条件和地块距离等指标有一定关联。表3.7模型回归结果参数春小麦冬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玉米α03.1513*(1.9388)9.4016***(10.6519)4.6519***(2.9252)6.2221***(27.9576)5.1947***(4.6089)9.9469***(4.6715)α1-0.4072(-0.6005)2.5166***(5.1737)-0.1446(-0.2433)0.8605***(18.1576)-0.0880(-0.2335)2.3338***(2.8651)α20.4315(1.1548)-0.3348(-1.1264)0.4226(1.4498)0.0791***(4.3952)0.2565(0.6515)-0.6769*(-1.7247)α31.0528*(1.7717)-1.2148***(-3.7147)0.5734(1.1303)0.0809**(2.3788)0.4787**(2.2172)-1.2101(-1.6352)γ11-0.25380.4241***-0.2986*—-0.2939**0.3624**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1.5462)(2.7883)(-1.8240)—(-2.0676)(2.2592)γ22-0.0598(-0.4580)-0.0524(-0.8371)0.0770**(2.1145)——-0.0037(-0.0422)0.1111**(2.1309)γ33-0.1170(-1.2936)0.2497***(3.8845)-0.0305(-0.3679)——-0.0605**(-2.1278)0.2060(1.5496)γ12-0.0980*(-1.6903)0.0896**(2.2737)-0.1141**(-2.1860)——0.1639**(2.3553)-0.1909**(1.6800)γ130.1935*(1.6749)-0.3130***(-3.4332)0.1457(1.4994)——0.1299*(1.8900)-0.2206(-1.5570)γ230.1808**(2.0381)-0.0815(-1.0844)0.1024(1.5724)——-0.0695(-1.2463)0.1074(1.5901)β00.0400(0.3073)-0.1968(-1.3334)0.0489(0.6756)0.0149(0.4281)-0.0080*(-1.8119)0.1232(0.8827)β1-0.0141(-0.3761)0.0011(0.0288)0.0306***(2.5062)0.0181**(2.2322)——-0.0117(-0.3978)β20.0769**(2.0610)0.0583**(2.2943)-0.0123***(-2.4799)-0.0126***(-4.1055)——-0.0284*(-1.9262)β3-0.0645***(-3.4155)-0.0164(-0.7546)-0.0112(-0.8290)-0.0019(-0.3233)——0.0073(0.2859)注1:*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注2:小括号内为各参数对应的t统计值。利用表3.7的系数估算值和表3.3各变量的平均值,可以计算出各粮食作物的规模报酬系数,具体见表3.8。首先,在各种生产投入要素中,耕地在所有粮食品种中均为正值且弹性系数最大,即可以认为土地仍然是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这个估算结果跟万广华和程恩江(1996)、Nguyenetal.(1996)、WanandCheng(2001)、孔祥智等(2004)孔祥智、庞晓鹏、张云华,2004:《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学者研究结论相似。其中,粳稻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为负值,这可能是由于粳稻的亩均资本投入(270.61元/亩)远远高于早籼稻(149.95元/亩)和中晚籼稻(138.84元/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亩)的资本投入量,过量的投入会产生负的弹性系数。其余各作物的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均较为合理,与预期较为一致。劳动的边际产出在粳稻生产中为负值外,其余各粮食品种劳动弹性均为正值且较小。而恰恰这与发展经济学理论是相吻合的,因为经典研究表明,在存在着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为零或为负(FleisherandLiu,1992;Nguyenetal,1996;WanandCheng;2001)。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由于土地分碎化严重,不利于机械化耕作,水稻生产仍属劳动密集型的,其亩均劳动用工都比小麦和玉米多(表3.3中劳动时间与播种面积两者相除可以比较出大小),而中晚籼稻生产在农村最为繁忙的季节,劳动力需求的季节性决定了在这个时候农村剩余劳动力几乎不存在。表3.8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及规模报酬系数之和粮食作物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规模报酬H0:规模报酬不变土地劳动资本F值显著水平春小麦0.97400.08910.05151.1146***3.6340.0051冬小麦0.77610.08450.26191.1225***5.3390.0001早籼稻0.91880.09290.07541.0871***3.3860.0061中晚籼稻0.94290.02180.07201.03671.9360.1460粳稻0.9540-0.0040-0.00760.9424***4.1120.0011玉米0.80940.03590.14410.98941.6600.1508春小麦、冬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和玉米的规模报酬系数分别为1.1146、1.1225、1.0871、1.0367、0.9424和0.9894。通过联合假设检验约束条件为如下:,由于对称性条件()存在的,后面两个约束条件相同。(JointHypothesisTest)对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假设进行了Wald系数检验,F统计量及P值见表7。由于玉米和中晚籼稻生产弹性系数的总和与1没有显著差异,生产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春小麦、冬小麦和早籼稻规模报酬在统计上明显大于1,即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粳稻生产则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现象,即当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增加一倍时,产出的增加小于一倍。粗略地说,我国粮食生产中的规模报酬系数为1,起码在统计上不会显著异于1这个值,即不能拒绝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这与Federetal.(1992)、FleisherandLiu(1992)、WanandCheng(2001)等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相似。二、生产成本模型利用CERC/MoA调查数据库中2000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年的农户调查数据,在消除异方差影响后,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上式进行了估计,结果见表3.9。除冬小麦的现金成本模型外,其余方程调整的R2值均在0.12以上,拟合效果较好,因为对于截面数据模型而言,这已经能够说明问题。除粳稻外,土地经营规模(Land)对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TC)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越大经营规模越能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证实了上述观点。其中,春小麦的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显著,每增加一亩地的经营规模就能带来10.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冬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玉米每增加一亩地所带来成本降低效应则在2%~5%。粳稻生产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故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不能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地块数(P)则对各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影响不一,每增加一块地块,分别造成冬小麦和早籼稻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增加6.4%和2.3%。因此,在不改变土地经营规模前提下,可以通过土地整合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春小麦、粳稻和玉米的生产成本反而随着地块数的增加而降低。单位产量现金支出成本(AC)与总生产成本趋势一致,只不过影响稍小些。表3.9土地细碎化、种植面积对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春小麦冬小麦早籼稻lnAClnTClnAClnTClnAClnTCP-0.138***(-4.009)-0.062***(-4.264)0.019(1.045)0.064***(3.782)0.023***(2.965)0.023***(4.123)Land-0.079*(-1.811)-0.101***(-3.481)-0.001(-0.451)-0.019*(-1.818)-0.025**(-2.544)-0.051***(-6.156)调整的R20.2640.5320.0670.1560.2280.302中晚籼稻粳稻玉米lnAClnTClnAClnTClnAClnTCP0.006(0.834)0.005(1.061)-0.022(-0.724)-0.040***(-2.302)-0.037**(-2.134)-0.056***(-3.015)Land-0.019**(-1.977)-0.037***(-4.852)0.001(0.063)0.002(0.118)-0.020**(-2.438)-0.023***(-3.184)调整的R20.2590.3340.1290.1250.1560.346注168 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全表等式中的其他变量包括一个生产问题如气候、市场等地区虚拟变量和人力资本(如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因为这些参数并不是本研究主要关注的对象,故这些参数没有在表中给出。注2:小括号内为t统计值;*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了具体分析土地细碎化和经营规模如何影响各现金支出成本,回归结果如表3.10所示。除粳稻外,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都能显著带来单位产品劳动成本的降低,这一点与理论分析相同。除冬小麦与玉米外,规模的扩大都能显著降低机械和畜力支出的成本,因为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越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农业规模经济主要是由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产生的(速水佑次郎、拉坦,2000)。除春小麦和中晚籼稻的土地规模对单位产品化肥支出成本影响不显著外,其余作物都有显著的负影响。冬小麦、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种植面积越细碎,越能带来劳动力支出成本、化肥支出成本、机械和畜力支出成本的增加。表3.10土地细碎化、种植面积对具体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春小麦冬小麦lnLClnMClnFClnLClnMClnFCP-0.043**(-2.604)-0.030(-0.668)-0.203***(-5.416)0.106***(4.200)0.037(1.361)0.066**(2.435)Land-0.149***(-4.433)-0.389***(-3.712)-0.042(-0.594)-0.054***(-3.280)0.004(1.119)-0.011**(-1.987)早籼稻中晚籼稻lnLClnMClnFClnLClnMClnFCP0.056***(4.977)0.002(0.141)0.048***(4.987)0.026***(2.586)0.027**(2.415)0.016*(1.832)Land-0.093***(-4.339)-0.083***(-3.989)-0.038***(-3.300)-0.060***(-3.465)-0.072***(-3.795)-0.008(-0.710)粳稻玉米lnLClnMClnFClnLClnMClnFCP-0.029(-1.284)-0.019(-0.618)-0.021(-1.071)-0.044**(-2.023)0.008(0.155)-0.012(-0.591)Land0.038(1.408)-0.090***(-3.435)-0.191***(-6.297)-0.021***(-3.677)-0.011(-1.159)-0.038***(-2.572)68第三章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我国粮食生产实证分析68 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第一节主要结论本文全面评估了各主要粮食作物规模报酬的情况和验证规模经济的存在性。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考虑土地细碎化的影响后,玉米、中晚籼稻规模报酬不变,春小麦、冬小麦和早籼稻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而粳稻则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即当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增加一倍时,产出的增加小于一倍。小麦、水稻和玉米三种作物总的规模报酬系数为1.049,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粮食生产中几乎不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增加农户的经营规模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粮食增产。在政策含义上,如果单纯从粮食产量考虑推进大规模土地经营的政策是不足取的(刘凤芹,2006)。粮食的规模经营并不具备能自我运转的机制(张红宇,1994)。因此,对“目前大多数实行规模经营的土地,并不是被生产粮食的,更多的是被拿去生产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参见在2008年10月22日举行新闻背景吹风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开放有关情况时的讲话“农村土地流转不能改变所有权、用途、损害农户权益”http://www.china.com.cn/news/2008-10/22/content_16651658.htm现象也就不难理解其原因了。不过,这显然背离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也有悖于政府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初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问题还是要有适度地推进,要很好地把握,不能在农产品生产结构上出现重大的偏差。”除粳稻(其实是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减的影响)外,土地经营规模对单位产量生产总成本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扩大经营规模能带来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具体而言,每增加一亩地的经营面积所带来成本降低效应则在2%~10%之间不等。土地经营规模对活劳动、流动资本和固定资产这三类消耗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除粳稻外,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都能显著带来单位产品劳动成本的降低。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不可分性的特征使得土地规模的扩大一般能降低单位产品机械和畜力支出的成本。除春小麦和中晚籼稻的土地规模对单位产品化肥支出成本影响不显著外,其余作物都有显著的负影响。68 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第二节适度规模经营评价目标讨论对农地规模经营效果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评价目标和标准的选择。事实上,规模经营的制度安排,撇开其政治目标不说,在制度安排的经济目标的预期上,经济当事人(农户)与政府决策者是不相一致的(张红宇,1994)。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来看,政府寄希望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达到保障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双重目标。而长期以来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目标未必一致彭克强,2009:《中国粮食生产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以1984~2007年稻谷、小麦、玉米为例》,《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彭克强,2009)。“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农户而言,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不单单只是为了降低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是增加农产品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农产品产量只是增加收益的一种手段而已,增加经营的收益才是最终目的刘莹和黄季焜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农户的农业生产决策过程实际上是基于多目标的,农户对各目标的重视程度依次为利润最大化、减少家庭劳动力投入和规避风险;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更加偏重利润和风险目标,而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户更加重视减少家庭劳动力目标。本文不对另外两个目标进行讨论。(前者只是实现后者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如果单位产品成本没有降低,甚至有所提高了,但总的纯收益增加,农民还是愿意继续扩大规模的(朱希刚、钱伟曾,1989)。显然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目标与农户经营目的产生了偏差。与此同时,由于规模经济(不论是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与经济效益提高实质上是一致。过小的农业生产规模使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从而在产品市场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每单位农产品所包含的纯收入很低(张忠根、黄祖辉,1997)。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土地稀缺促使农民追求土地产出的最大化,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是农户扩大经营规模的内生动力,政府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之一——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户自发扩大规模的目的出现了交集。第三节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68 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都很重视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中央连续在若干重要文件(甚至以“一号文件”形式宣示“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和《决定》中多次提到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具体内容见如下表4.1所示:表4.1中央有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政策文件汇总时间政策文件名涉及内容1987年《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中发[1987]5号)第一次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990年十三届七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农民自愿,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1993]13号)进一步具体指出要在“少数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大部分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的地方,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可以采取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199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1995]6号)“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粮田适度规模经营。”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中发[1996]2号)“要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流转办法,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防止片面追求土地集中。”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68 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资料来源:新华网(www.xinhuanet.com)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一般而言,政策和文件是用来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具有短期性蔡昉、王德文、都阳,2008:《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蔡昉等,2008,第222页)。但从以上政策文件中可看出,从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文件(1987年5号文件)开始,到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再次重申,期间跨度21年,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长期、渐进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在设计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时,就已提出了关于农业“两个飞跃”的著名论断,并认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设计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时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2页。。第四节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注意的问题“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推行更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钱忠好,200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第6期。(钱忠好,2002)。但是,现行政策的运作并未产生如理论界所预期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和农地规模经营高潮的到来。表面上来看,平均分配的土地制度有承袭传统和体现社会公平目标的意味,但对于中国农村来说更实质的问题是,土地基本是不可再增加的定数,但人口增加确实不可预见的变数。特殊的人—68 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地对应关系,赋予了土地发展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双重职能。而目前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缓慢,加之现有的工业化水平也不能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提供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在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情况下,农户有可能通过重新划分土地土地来保障就业权,以应对因家庭周期造成的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应当强调的是,定期或不定期重分土地的要求来自农民内部,绝不是外部强加给农民的,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大稳定、小调整”这一模式为什么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地区得以存在。据中科院等单位2008年对于农户土地调整意愿情况的调查显示,83.44%的农户觉得应该“增人增地,减人减地”,只有12.34%的农户表示不应该,另有4.22%的农户表示无所谓或是不知道。此项调查数据也证实上述分析。总体上说,如果不存在就业问题,同样不会长期存在对土地重分的要求。农地规模经营的进展也应该更为快速。而钟甫宁和纪月清(2009)一项研究更加证实了“如果没有非农就业机会,土地产权、土地买卖和租赁本身并不会扩大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并刺激农业投资”钟甫宁、纪月清,2009:《土地产权、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经济研究》第12期。。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土地规模不可能达到像欧美国家那样的规模目前,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经营规模在200hm2以上,欧盟各国为19~69hm2。,即使是达到日本、韩国目前的1.2~1.5hm2规模水平,对我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2007年我国耕地总资源面积12173.52万hm2,乡村户数25412.3万户,乡村人口这里农村人口是指居住在农村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与户籍管理部门将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不同。而按照户籍统计方法来计算,中国的农村人口现在有9.4亿。由此我们看到,约有2亿农民由于劳动就业的流动以及行政区域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在农村。为72750万人,户均为0.479hm2。要使我国农村户均耕地达到1hm2的水平,就需要转移出超过二分之一的农村人口,这一数字就接近3.6亿,如果每年能够以稳定转移1000万农村人口的速度来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经营适度规模化实现的话,即使假设在农村人口不增长和耕地面积不再减少的情况下,也需要36年时间来完成。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吸收农村劳动力的潜力是有限的,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不足1/4,稳定转移的比重更低,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的比重占到2/3,种植业收入的比重仍占一半左右(韩俊,1998)。因此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得到有效化解,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68 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同时已有的有关规模经营的研究证明,我国目前能达到的小型机械装备水平和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适度经营规模(都以产粮为主)需要目前经营面积的4~5倍,而要使得规模化的土地能保持稳产高产,基础设施的投资平均每亩需800~1000元蒋中一,1994:《苏南农业现代化初期的土地制度试验——苏锡试验区的经验》,《农业现代化研究》第15卷第6期。(蒋中一,2002)。由此看来,能够有上述条件的地方,在我国农村只是一小部分地区,即东部沿海省市中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郊区,而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离上述条件的差距还很大,仍是创造条件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问题。这也正说明了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目前农户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意愿并不强烈,只占到32.25%,大部分农民并没有这方面欲望。而农户想转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的一个重要动机是谋求规模经济,另一个则是由于地少人多。同时受国家惠农政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意愿。村庄关于农地流转的政策和土地市场发育程度对农户转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需求没有显著影响(1.19%)。这说明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完全取决于自己对转入土地的成本收益的考虑,不受大环境的影响。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和劳动力不足是农民规模经营意愿低的最根本动因(具体数据见下表4.2)。表4.2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意愿调查问题选项原因比例(%)你(还)想转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吗是(32.25%)种地有补贴,又不用交钱,想多种地15.58地多了后种地有优势33.17自己家里劳动力比较多,地太少35.18外出打工赚不到钱、无其他收入来源等其他原因16.07否(67.75%)劳动力不够目前我国农业人口高龄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青壮劳动力锐减,经营农业多是些老人、中年妇女、儿童(被人们戏称为“993861”部队)这样一个弱质群体。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其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5.3%,21-30岁占14.9%,31-40岁占24.2%,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数据来源同上。59.81承包费太高,生产资料贵,转入后赚不到钱21.77承包不到地5.7468 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转入地种植受限制及乡村里不鼓励,手续太麻烦1.19够吃就行,对种地不感兴趣等其他一些原因11.49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数据整理所得。同时,从下表4.3的数据可看出,吉林省(29.5%)和浙江省(21.4%)农户转入土地扩大经营规模比例较大,而山东省和陕西省则不及前者一半。另从一个方面也支持了人均耕地较为丰富和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实现农地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客观上要求投入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和管理技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整合,达到最佳比例,产出效益最大。农业规模经营,对农村的社会化服务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要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陈锡文、韩俊,2007:《关于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农村工作通讯》第7期。(陈锡文、韩俊,2007)。据估计,在90年代初,台湾水稻生产大约98%的田间劳动实现了机械化,80%是通过代耕完成的(约翰逊,2004,第26页)。表4.32008年各样本省农户经营地块来源及地块流转情况山东陕西浙江吉林地块来源%%%%分到的地88.689.578.669.8转入土地11.39.821.429.5换(兑)入的地1.50.61.412005-2008年曾转出,现收回的地0.80.2302005-2008年从其他农户转入的地5.21.615.423.52005-2008年从村集体承包的地3.87.41.65开荒地等其他来源0.10.700.7户均占有耕地面积(亩)5.6011.343.1730.31户均地块数量(块)4.014.483.745.58平均每块地块面积(亩)1.402.530.855.43年人均纯收入(元/人)5641.43136.59257.94932.7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调查数据整理所得。68 第四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我国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见下表4.4),还未能充分覆盖所有的农村地区,农地对农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生存资料,而不是生产资料,农地的生产功能远远低于其保障性的功能。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打破,虽然很多农民进城打工,但由于他们在城镇中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得到保障,随时可能会失去工作机会,因而农村中保留一块土地以满足其就业的需要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这也正是造成农地规模经营难以实现的的主要因素之一。表4.4中国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情况指标选项频数(人)频率(%)合作医疗对你的影响如何影响很大,特别是生大病受益很多335840.5有一定作用,但不大399548.2根本没有解决,只是形式而已7449.0暂时无合作医疗体制1922.3您村有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实行242929.4没有实行312637.8听说正在筹划执行104012.6不清楚、不知道168020.3当地有没有建立农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没有287334.7有539765.3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当地有没有建立社会救济制度没有235528.8有583271.2数据来源:2008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社会调查2008年暑期上海财经大学共有一千多名大学生深入实地,以社会调查逐村逐户逐人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调查范围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0个行政村。此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9192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377份,问卷有效率达91%。整理所得。68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第五章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及展望第一节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的经营规模将取决于劳动力从耕地上转移出来的程度杜润生,1988:《关于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中国经贸导刊》第1期。(杜润生,1988)。因此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以及有与之配套的户籍制度的改革,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环境,吸纳更多的农民从事非农生产,从而为耕地流出增强源动力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所需资金。二、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由政府主导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调查数据表明,由于要支付较多的流转地租金(土地承包费),更多地使用机械,贷款利息支出多,多数地区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现金成本均高于一般农户万劲松,2003:《中美粮食生产成本和价格比较》,《宏观经济研究》第7期。(万劲松,2003)。由此可见,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开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成本较高。农民转包农地,扩大生产规模,进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的积极性有限。而对中国的农业来说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一是让农民不断增收,生活改善陈锡文,2006:《“五个五”破题新农村建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7/content_4058717.htm。(陈锡文,200668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因此,促进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只能由政府的行为加以推进。在此过程中,政府可通过两种途径加以推动:一是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补贴土地流转费用,降低农民扩大经营规模成本;二是建立粮食补贴稳定增长机制,根据国家财力增长和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逐步加大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的力度。从而提高种粮农民的补贴水平,增加转移支付收入。三、建立健全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促进农地规模经营解除农民丧失土地的后顾之忧目前,耕地仍承载着3亿多农村劳动力,为农民提供着将近一半的收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其中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18414万户;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58.4%。数据参照同上。。更重要的是,在短期内农民还不能全部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农用地仍然具有就业保障功能,农用地的不可替代性、难以分割性导致土地交易成本远远超过地块的规模经济钟甫宁、王兴稳,2010:《现阶段农地流转市场能减轻土地细碎化程度吗?——来自江苏兴化和黑龙江宾县的初步证据》,《农业经济问题》第1期。(钟甫宁、王兴稳,2010)。除非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或者其他保障措施,农民的恋土情节不会轻易消除。因此,建议政府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包括失业、救济、医疗保险、退休养老等制度,从而淡化农民把土地作为社会保障的心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农业专业合作社2008年9月,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海林葡萄专业合作社考察时指出“实践证明,在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参见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7964623.html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器各地应因地制宜,努力探索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如可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之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的改革,建立以土地股份制为核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社会化服务规模;进而加快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前进步伐。农户也可以在不改变各自土地占用规模的条件下,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一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合,提高农民在生产要素、技术、信息、销售上的互助合作,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之外的经济领域实行规模经营68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回顾讨论。同时,建议政府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对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给予倾斜。五、重视适度规模经营中土地流转集中所带来的问题在具体试行的过程中,应该要对土地转包方的农户进行相关的资格认证以及对他们经营活动的项目进行严格评估,这将使得农户的适度规模经营获得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必须采取有力举措,避免农地“非农化”和农地“非粮化”等问题的进一步蔓延,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框架下推动农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因此,配套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迎头赶上,规范土地流转,从而有利于解决流转过程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第二节下一步的研究展望以上的结论和建议只是初步研究的成果,为了进一步的探索出一条适合农业发展的适度规模经营之路,需要对以下的问题作深入、细致和全面的研究:1、开展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收益问题,以及与适度规模经营相关的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和路径的研究1)深入细致分析调研主要农产品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准确把握粮食、蔬菜生产的适度规模;2)深入实地分析研究不同经济、技术和能力的农民对于适度规模经营的不同需求,探索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有关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和路径。2、研究推进和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组合和社会支持系统1)如何通过将现有的支农、惠农政策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推进和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组合;2)如何争取和引入全社会资源和资金支持,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和方法。3、研究如何建立与适度规模经营相匹配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1)规模化的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服务;2)新型规模经营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6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蔡昉、李周,1990:《我国农业中规模经济的存在和利用》,《当代经济科学》第2期。[2]蔡基宏,2005:《关于农地规模与兼业程度对土地产出率影响争议的一个解答——基于农户模型的讨论》,《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3期。[3]陈爱娟、方浩,200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及其内在缺陷的经济学分析》,《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4]陈健,1988:《农业规模经济质疑》,《农业经济问题》第3期。[5]陈锡文,2006:《“五个五”破题新农村建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7/content_4058717.htm。[6]陈锡文、韩俊,2007:《关于农业规模经营问题》,《农村工作通讯》第7期。[7]褚保金、游小建,1998:《种植业土地规模经济问题的探讨》,《农业技术经济》第2期。[8]D.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等编译,2004:《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9]杜润生,2002:《资源禀赋人多地少矛盾规定了中国农地制度》,《财经》第19期。[10]郭剑雄,1996:《农地规模经营三大目标的背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4期。[11]韩俊,1998:《土地政策: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调研世界》第5期。[12]韩俊:《农村改革面临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5月6日。[13]胡初枝、黄贤金,2007:《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分析——基于江苏省铜山县的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6期。[14]黄季焜、马恒运,2000:《差在经营规模上——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国际比较》,《国际贸易》第4期。[15]黄祖辉、陈欣欣,1998:《农户粮田规模经营效率:实证分析与若干结论》,《农业经济问题》第11期。[16]蒋中一,1994:《苏南农业现代化初期的土地制度试验——苏锡试验区的经验》,《农业现代化研究》第15卷第6期。[17]解安,2002:《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探讨》,《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18]孔祥智、庞晓鹏、张云华,2004:《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19]李功奎、钟甫宁,2006:《农地细碎化、劳动力利用与农民收入——基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20]林毅夫,1992:《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第一版。[21]林善浪,2000:《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效率评价》,《当代经济研究》第2期。[22]刘凤芹,2006:《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例》,《管理世界》第9期。68 参考文献[23]刘凤芹,2003:《中国农业土地经营的规模研究——小块农地经营的案例分析》,《财经问题研究》第10期。[24]刘莹、黄季焜,2010:《农户多目标种植决策模型与目标权重的估计》,《经济研究》第1期。[25]刘玉铭、刘伟,2007:《对农业生产规模效益的检验—以黑龙江省数据为例》,《经济经纬》第2期。[26]罗伊•普罗斯特曼、李平、蒂姆•汉斯达德,1996:《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政策适当吗?》,《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27]毛蕴诗,2007:《“规模经济”抑或“规模经济性”——对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词条名“EconomiesandDiseconomiesofScale”汉译的商榷》,《学术研究》第12期。[28]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1994:《从小规模均田制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阶段性试验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经济》第12期。[29]彭克强,2009:《中国粮食生产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以1984~2007年稻谷、小麦、玉米为例》,《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30]钱贵霞、李宁辉,2004:《粮食主产区农户最优生产经营规模分析》,《统计研究》第10期。[31]钱文荣、张忠明,2007:《农民土地意愿经营规模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长江中下游区域的调查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32]钱忠好,200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第6期。[33]任治君,1995:《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制约》,《经济研究》第6期。[34]阮文彪,1992:《论我国农业规模经济中几个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第5期。[35]邵晓梅,2004:《鲁西北地区农户家庭农地规模经营行为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14卷第6期。[36]宋伟、陈百明、陈曦炜,2007:《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农户粮食生产函数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资源科学》第29卷第6期。[37]苏旭霞、王秀清,2002:《农用地细碎化与农户粮食生产——以山东省莱西市为例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38]万广华、程恩江,1996:《规模经济、土地细碎化与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39]王诚德,1989:《农地经营规模与经济发展——对中国农业发展基础构造的理论思索》,《经济研究》第3期。[40]王兴稳、钟甫宁,2008:《土地细碎化与农用地流转市场》,《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41]卫新、毛小报、王美清,2003:《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10期。[42]夏锋、张娟,2008:《农民期盼: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中改院29省700农户问卷调查》,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showfruit.aspx?ID=784。[43]许庆、田士超、徐志刚、邵挺,2008:《农地制度、土地细碎化与农民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第2期。68 参考文献[44]许庆、尹荣梁,2010:《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中国土地科学》第24卷第4期。[45]许庆、尹荣梁,等,2009:《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文稿》第10期。[46]严瑞珍,1984:《关于农业生产单位规模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研究》第4期。[47]杨雍哲,1995:《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把握条件和提高经营效益》,《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48]于洋,2003:《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反思》,《农业经济》第12期。[49]约翰•伊特韦尔等,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第二卷。[50]张光辉,1996:《农业规模经营与提高单产并行不悖——与任治君同志商榷》,《经济研究》第1期。[51]张红宇,1994:《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版。[52]张侠、葛向东、彭补拙,2002:《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初步研究》,《经济地理》第22卷第3期。[53]张忠根、黄祖辉,1997:《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农业技术经济》第5期。[54]钟甫宁、纪月清,2009:《土地产权、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经济研究》第12期。[55]中国土地制度课题组,1991:《中国农户土地经营规模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56]Appleton,S.andBalihuta,A.,1996,“EducationandAgriculturalProductivity:EvidencefromUganda”,Journa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8,PP415-444.[57]Bell,C.R.,1990,“RegionsoftheProductionFunction,Returns,andEconomiesofScale:AReply”,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21,Iss.4,PP420-421.[58]Carter,C.A.andEstrinA.J.,2001,“MarketReformsversusStructuralReformsinRuralChina”,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9,PP527-541.[59]Carter,M.R.,1984,“IdentificationoftheInverseRelationshipBetweenFarmSizeandProductivity:AnEmpiricalAnalysisofPeasantAgriculturalProduction”,OxfordEconomicPapers,36,PP131-145.[60]Chen,Z.,Huffman,W.E.andRozelle,S.,2009,“FarmTechnologyandTechnicalEfficiency:EvidencefromFourRegionsinChina”,ChinaEconomicReview,Vol.20,Issue2,June2PP153-161.[61]Cohn,C.,1992,“Returnstoscaleandeconomiesofscalerevisited”,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23,Iss.2,PP123-124.[62]Cornia,G.A.,1985,“FarmSize,LandYieldsandtheAgriculturalProductionFunction:AnAnalysisforFifteenDevelopingCountries”,WorldDevelopment,Vol.13,Issue4,PP513-534.[63]Dorward,A.,1999,“FarmSizeandProductivityinMalawianSmallholderAgriculture”,68 参考文献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Vol.35,Issue.5,PP141-161.[64]Feder,G.,Lau,L.J.,Lin,J.Y.andLuo,X.,1992,“TheDeterminantsofFarmInvestmentandResidentialConstructioninPost-ReformChina”,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Vol.41,Issuel,PPl-26.[65]Fleisher,B.M.andLiu.Y.,1992,“EconomiesofScale,PlotSize,HumanCapital,andProductivityinChineseAgriculture”,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Vol.32,Issue.3,PP112-23.[66]Gelles,G.M.andMitchell,D.W.,1996,“ReturnstoScaleandEconomiesofScale:FurtherObservations”,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27,Iss.3,PP259-261.[67]Johnson,D.G.,1994,“DoesChinaHaveAGrainProblem?”,ChinaEconomicReview,Vol.4,No.1,PP1-14.[68]Kalirajan,K.P.andHuang,Y.,1996,“AnAlternativeMethodofMeasuringEconomicEfficiency:TheCaseofGrainProductioninChina”,ChinaEconomicReview,Vol.7,Issue2,PP193-203.[69]Nguyen,T.,Cheng,E.andFindlay,C.,1996,“LandFragmentationandFarmProductivityinChinainthe1990s”,ChinaEconomicReview,Vol.7,Issue2,PP169-180.[70]Rahman,S.andRahman,M.,2008,“ImpactofLandFragmentationandResourceOwnershiponProductivityandEfficiency:TheCaseofRiceProducersinBangladesh”,LandUsePolicy,Vol.26,PP95–103.[71]Tan,S.,Heerink,N.,Kruseman,G.andQu,F.,2008,“DoFragmentedLandholdingsHaveHigherProductionCosts?EvidenceFromRiceFarmersinNortheasternJiangxiProvince,P.R.China”,ChinaEconomicReview,Vol.19,Issue3,PP347-358.[72]Thapa,S.,2008,“TheRelationshipbetweenFarmSizeandProductivity:EmpiricalEvidencefromtheNepaleseMid-hills”.MPRAPaperNo.7638,posted11.Marchhttp://mpra.ub.uni-muenchen.de/7638/[73]Townsend,R.F.,Kirsten,J.andVink,N.,1998,“FarmSize,ProductivityandReturnstoScaleinAgricultureRevisited:ACaseStudyofWineProducersinSouthAfrica”.AgriculturalEconomics,Volume19,Issues1-2,1PP175-180.[74]Truett,L.J.andTruett,D.B.,1990,“RegionsoftheProductionFunction,Returns,andEconomiesofScale:FurtherConsiderations”,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21,Iss.4,PP411-419.[75]Virts,N.,1991,“TheEfficiencyofSouthernTenantPlantations,1900-1945”,JournalofEconomicHistory,Vol.51,No.2,PP385-395.[76]Wan,G.H.andCheng,E.,2001,“EffectsofLandFragmentationandReturnstoScaleintheChineseFarmingSector”,AppliedEconomics,33,PP183-194.[77]Weir,S.andKnight,J.,2004,“ExternalityEffectsofEducation:DynamicsoftheAdoptionandDiffusionofAnInnovationinRuralEthiopia”,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53,PP93-113.[78]Wu,Z.,Liu,M.andDavis,J.,2005,“LandConsolidationandProductivityinChinese68 参考文献HouseholdCropProduction”,ChinaEconomicReview,16,PP28–49.[79]Yang,D.T.,1994,“KnowledgeSpilloversandLaborAssignmentsoftheFarmHousehold”,Ph.D.dissertation,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80]Zhang,H.,Li,X.andShao,X.,2006,“ImpactsofChina’sRuralLandPolicyandAdministrationonRuralEconomyandGrainProduction”,ReviewofPolicyResearch,Vol.23,No.2,PP607-624.[81]Zhang,H.,Li,X.andShao,X.,2006,“ImpactsofChina’sRuralLandPolicyandAd-ministrationonRuralEconomyandGrainProduction”,ReviewofPolicyResearch,Vol.23,No.2,PP607-624.[82]Zyl.J.V.,Parker,A.N.andMiller,B.R.,2000,“TheMythofLargeFarmSuperiority:LessonsfromAgriculturalTransitioninPoland”,PolicyReform,Vol.3,PP353-372.68 附录A从成本角度测算规模经济的存在性,采用的计量模型如下所示:非位似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表达式:其中,C表示生产总成本;Pi表示第i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根据生产成本理论的要求,模型系数需满足以下3个约束条件:(1)加总性(addingup):,,(2)齐次性(homogeneity):(3)对称性(symmetry):,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可以用产出—成本弹性系数(SCE)来衡量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上式中,通过利用上述建立的非位似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并利用农业资料生产价格指数等相应指标对各投入成本进行平减处理后,分别从农户层面角度和省级面板数据角度进行了估算,但结果不尽人意。这里由于篇幅关系,不在这里列出具体运算结果。不过,从规模经济传统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根据平均成本是否随着经营规模扩大而下降来判定规模经济存在性。考虑到成本数据的金额均为现价,各省份物价指数变化对成本的影响,我们对此作了相应的处理分析。下面各图是主要几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图,从两者的变化趋势可以大致判断出是否存在规模经济,即是否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用播种面积表示)平均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68 图A1玉米每斤现金支出与地块面积关系图图A2玉米每斤生产成本与种植面积关系图图A3冬小麦每斤现金支出与地块面积关系图图A4冬小麦每斤生产成本与种植面积关系图图A5春小麦每斤现金支出与种植面积关系图图A6春小麦每斤生产成本与种植面积关系图68 图A7早籼稻每斤现金支出与种植面积关系图图A8早籼稻每斤生产成本与种植面积关系图图A9中晚籼稻每斤现金支出与种植面积图A10中晚籼稻每斤生产成本与种植面关系图积关系图图A11粳稻每斤现金支出与种植面积关系图图A12粳稻每斤生产成本与种植面积关系图68